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现代学术的开源--《清华学报》选萃
哲学篇
文章来源:清华学报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引进、宣传西方哲学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建立的时期。五四运动前后,大量西方哲学思想得以介绍到中国,比如经验论哲学、实用主义、实验主义、尼采哲学、新实在论、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中国哲学正是在吸收理解西方哲学的基础上迈向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之路。清华大学哲学系始创于1926年,由金岳霖、冯友兰等著名哲学家创建,张申府、沈有鼎、贺麟、张岱年等人曾任教其中,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学者。这些著名学者均有学术论文发表于《清华学报》,既有介绍西方哲学思想的论著,也有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思索。本篇除收录哲学论文外,亦兼及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论文。

贺麟“道德进化问题”。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中国现代哲学家、翻译家。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二年级,1926年赴美留学,先在奥柏林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又入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30年转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德国古典哲学。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在清华大学兼课,讲授现代西方哲学、西洋哲学史、斯宾诺萨哲学等。在三十年代曾创立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抗战时期,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回北平,1947年任北京大学训导长。1949年后任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5年以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所西方哲学组组长,逐步转向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名著的翻译工作。著作主要有《近代唯心主义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等,译著《小逻辑》、《精神现象学》、《哲学史讲演录》、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道德进化问题”一文发表于19341期,用方法论意义下的进化论解释道德问题,认为道德也是不断进化而来的。此文首先论述逻辑上道德进步的历程,基于费希特、黑格尔的理论,认为道德进步“是由无自觉以进于自觉,由无理性以进于理性,由蔑视人格以进于尊重人格的道德”,并且“不是直线式的那样单纯的进展,而乃是经过正反的矛盾而进展的。”接着又以婚姻的演化为例讨论事实上道德现象的演化,在介绍西方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出“由原始的男女杂交——近代的一夫一妻制——离婚人数增多——伴侣婚姻趋势”这一婚姻演化历程,进而对理论的进展与事实的演化相契合这一现象作了分析。

燕树棠“自由与法律”。燕树棠(1891-1984),字召亭,河北定县人,法学家、法律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法科,1916年通过清华专科考试赴美留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攻读法律学,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20年获耶鲁大学法理学博士学位。1921年回国,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请,任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19289月至19316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法律系主任。19318月,受聘清华大学法律系首任系主任,筹建法律系,后改任政治学系教授。抗战时期,先于19378月至193812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法律系主任,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法律学系教授暨系主任。19487月,任国民政府司法院大法官。解放后,任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后在武汉大学法律系编译室、武汉大学图书馆工作。著作收录于《公道、自由与法》。“自由与法律”一文发表于19341期,介绍了18世纪至20世纪初叶西方法学界哲学派、历史派与分析学派关于自由与法律关系的论述,并比较了它们的异同。

金岳霖“不相融的逻辑系统”。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浙江诸暨人,哲学家、逻辑学家。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留美后,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1920年获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1926年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1952年转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8410月逝世。金岳霖主要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著有《逻辑》、《论道》、《罗素哲学》和《知识论》等。金岳霖在《清华学报》上先后发表了“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19301期),“思想律与自相矛盾”(19321期),“不相融的逻辑系统”(19342期),“论手术论”(19361期),“论不同的逻辑”(1941年)等学术论文。“不相融的逻辑系统”一文是其“彼此不相融的逻辑系统与概念实用主义”(1933)一文的继续阐释,主要讨论不相融的逻辑系统,论证不相融的逻辑系统不是概念实用主义的一个证据,体现出逻辑一元论的思想。

张岱年“中国知论大要”。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号宇同,河北献县人,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旋即退学,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33年大学毕业后受聘任清华大学助教,从事哲学专业的教学工作。1936年写成名著《中国哲学大纲》。抗战时期,清华大学南迁,他滞留北京,闭门著书,1943年任教于私立中国大学,聘为哲学讲师。抗战胜利后,1946年回清华大学哲学系工作,1951年晋升为教授。1952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20044月逝世。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与《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中国哲学发微》等。“中国知论大要”一文发表于《清华学报》19342期,详细梳理了先秦至明代以来有关知识论的各种学说,并比较了中西知识论上的差异,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在知识论上的派别与论证不如西方,但西方知识论的发展也是近世才得以精进。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中之政原论”。萧公权(1897-1981),字恭甫,号迹园,江西泰和人,政治学家。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康奈尔大学,主修政治哲学,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相继任教于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政治大学等,讲授中外政治思想史等课程。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秋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1949 9月赴美,任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1968年退休后长居西雅图,1981年逝世。萧公权毕生从事政治学研究,尤其是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为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主要著作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康有为研究》等。“中国政治思想中之政原论”发表于《清华学报》19343期,是萧公权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篇在先秦至唐以来十余位拥护、折衷及反对君主政治学说的基础上,别立天命、人归与圣立三说阐释拥护派与折衷派的异同,发现儒家、墨家大体均以民本君治为宗旨,而道家则持截然相反的观点。

    冯友兰“原儒墨”。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8年毕业回开封在一所中等专科学校执教,1919年赴美留学,1923年夏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3回国后,任中州大学哲学教授,并兼任文学院院长。1925年到广东大学任教授,次年到燕京大学任教授。192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中国哲学史,后来还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秘书长和文学院院长。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后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新理学》、《中国哲学史新编》、《三松堂全集》等。冯友兰在《清华学报》上先后发表了“公孙龙哲学”(19301期),“宋明道学中理学心学二派之不同”(1932S1期),“朱熹哲学”(19322期),“原儒墨”(19352期),“原儒墨补”(19354期)、 “老子通证”(19361期),“原名法阴阳道德”(19362期),“中国政治哲学与中国历史中之实际政治”(19371期),“孟子浩然之气章解”(1941年)等数篇论文。“原儒墨”主要讨论儒家与墨家的起源问题,认为儒家出身文士,是贵族政治崩坏之后散落民间之失去世职之专家,而墨家出身武士,是贵族政治崩坏之后失业之军旅武侠,儒家和墨家皆是依靠技艺谋生之专家,并比较墨家与普通侠士之区别,指出儒家与墨家两派教义与其后地位之不同缘于二者之不同社会背景。“原儒墨补”则补充资料以说明晚周时期有侠士之流存在,同时强调墨家应获得与儒家相当的地位。
发布时间: 2015-10-21   点击: 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