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现代学术的开源--《清华学报》选萃
语言学、文学篇
文章来源:清华学报
 

相对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马氏文通》与章炳麟提出“语言文字之学”的开创之功,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是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出现了诸多的研究热点,比如汉语语法研究、汉语音韵学研究、方言研究、古文字研究、语源学研究、实验语音学等。其中汉语语法研究涉及古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文法学等;音韵学研究涉及上古音韵、中古音韵、国音学等;方言研究则涉及方言分区、考古、调查等;古文字则涉及甲骨文、金石铭文、文字训诂等。这些研究在理论、方法上多有借鉴西方语言学研究的成果。《清华学报》上刊登了数十篇有关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论文,对当时的研究热点或多或少均有所体现,可谓20世纪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缩影。本篇收录收录了五篇语言学、文学史研究论文。

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著名的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奠基人。1910年考取清华庚款留美,入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再入该校哲学院研究一年,1915年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19l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一年。1920年回国,在清华学校教物理、数学和心理学。1921年再度赴美,任哈佛大学任哲学和中文讲师,开始研究语言学。1925年回国,受聘为清华学校新创设的国学研究院导师兼哲学系教授,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1929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院兼语言组主任,1931年赴美接替梅贻琦留美监督一职,一年后回国。1938年赴美定居,后入美国籍。1939年后,赵元任先后曾任教于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密执安大学、伯克莱加州大学等,1945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1960年又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主席。1948年被评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22月逝世于美国。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英文版)、《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出版有《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一文发表于《清华学报》19262期,是赵元任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后到江苏、浙江等地调查方言的成果,是其早期语言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由于赵元任曾在苏州1年,常州7年多,北京2年,故而选择这三地语言予以比较研究,但以北京语助词的音为纲,在方法上采用归纳法。此文是赵元任在北京方言研究中的一部分,对新国音(完全以北京音为标准)的确立起到推动作用。同时,此文也是其吴方言的研究著作《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树达“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湖南省长沙市人,语言文字学家。1905年官费留日,就读京都第三高等学校,研究外国语言学。1911年回国,曾先后任职于湖南省教育司、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0年赴北平就职于教育部,兼任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1925年,受聘为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系教授,后任中文系、历史系教授,讲授中国文字学概要、国学要籍、修辞学等课程。抗战后南下,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大学教授,湖南师范学院教授,兼湖南文史馆馆长。1948年受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共有20余种专著,及大量论文,代表作有《中国语法纲要》、《高等国文法》、《词诠》、《积微居金文说》、《耐林庼甲骨文说·卜辞求义》等。杨树达在《清华学报》上先后发表了“跋后汉书集解”(19271期),“古书之句读”(1928年),“汉代丧葬制度考”(1932S1期),“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附论中国语源学问题)”(19342期),“语源学论文十二篇”(19344期),“古音对转疏证”(19352期),“文字训诂学论文十篇”(19354期),“庄子天下篇校释”(19361期),“长沙方言考”(19361期),“吕氏春秋拾遗”(19362期),“语源学论文十八篇”(19373期),“易牙非齐人考”(1941年)等学术论文,基本体现出他在历史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的主要研究领域,如《汉书》研究、训诂学、古汉语语法、古文字学等。“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附论中国语源学问题)”是其音韵训诂代表作之一,主要从《尔雅》、《说文解字》、《广雅》、《集韵》,以及《荀子》、《尚书》、《文选》、《周礼》等著作中选取数百例证,以说明形声字声义互相联系。同时也提出汉语语源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即“语根既明,则由根以及千,由干以及枝叶,纲举而万目张,领掣而全裘振”;“如吾人将此条贯理会,使国人知祖宗制作之精,将油然而生爱国之心”(其时外患正炽);“假使故训条理清明,则学者断不至有望洋之叹,而记忆有捷径可寻,吾敢断言其成绩必远超乎今日之上”;“吾意必语根研究明白,而后始有真正之新式完备字典之可言”。

闻一多“离骚解诂”。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省蕲水(今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爱国人士。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赴上海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1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19255月回国后,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长。1932年回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938年到昆明,任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并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和民主运动。19467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20世纪30年代左右,闻一多由新诗创作转为古诗研究,进而致力于《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结合了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等研究成果,吸取近代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神话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校订文字、诠释词义,阐发新义。其著作主要包括诗集《红烛》、《死水》,古典文学研究集《古典新义》等。闻一多在《清华学报》曾发表“岑嘉州系年考证”(1933年),“天问释天”(19344期)、“诗新台‘鸿’字说”(19353期),“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19354期,19361期补记),“离骚解诂”(19361期)、“诗经新义” (二南)19371期)、“释”(19373期),“诗经通义邶风篇”(1947)等文章。本篇选录“离骚解诂”,是其《楚辞》研究成果之一。

王力“中国文法学初探”。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1924 年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次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得到四大导师的指导。1927年赴法国留学,研究实验语音学,1931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共有专著40余种,论文近200篇,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古代汉语》、《诗词格律》、《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等。王力在《清华学报》曾先后发表了“两粤音说”(1928年)、“从元音的性质说到中国语的声调”(19351期)、 “类音研究”(19353期)、“中国文法学初探”(19361期)、“南北朝诗人用组韵考”19363期)、“中国文法中的系词”19371期)、“上古韵母系统研究”(19373期)等多篇文章。其中“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是呼吁中国现代汉语文法革新的“开山之作”,对长期因袭西方语法的研究方法提出批评,运用新的语言学理论,探讨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方法,提出文法革新的主张。此文开拓了中国语法革新的道路,同时也是王力致力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起点。

朱自清“赋比兴说”。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5后到清华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3月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610月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在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但仍嘱告家人不买美援面粉。1848812日,因病去世。朱自清在《清华学报》上曾发表了“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19343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19344期),“李贺年谱”(19354期,19361期补记),“赋比兴说”(19373期)等数篇论文。“赋比兴说”一文,从《诗经》中考察赋比兴三者的表现手法,并探讨《毛传》、《郑笺》等对兴的认识,梳理兴义的源起以及比兴在后世作诗论诗之用等,对赋、比、兴的本义、源起、发展和演变作了深入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15-10-21   点击: 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