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氨氮的性能
杨少霞1, 章晶晶1, 杨宏伟2, 张莉1, 高攀1    
1. 华北电力大学 可再生能源学院, 北京 102206;
2. 清华大学 环境学院, 北京 100084
摘要:为了对比大孔型弱酸性树脂D113和凝胶型强酸性树脂001×7对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 该文通过静态实验进行了研究, 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对2种树脂, 随着树脂投加量增加, 对氨氮去除率增加, 吸附速率下降; 碱性条件下, 对氨氮有良好的去除率; 提高反应温度, 能促进氨氮去除率。2种树脂对氨氮的吸附符合Langmuir交换吸附等温线, D113树脂的最大吸附容量大于001×7树脂的最大吸附容量, 对氨氮的吸附是自发过程, 属于吸热反应, 同时伴随着熵增现象。2种树脂对氨氮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过程。在相同反应条件下, 001×7树脂吸附速率更快, 而D113树脂吸附氨氮需要的能量更少。
关键词离子交换树脂    氨氮    吸附    热力学    动力学    
Adsorption of ammonia-nitrogen on ion exchange resins
YANG Shaoxia1, ZHANG Jingjing1, YANG Hongwei2, ZHANG Li1, GAO Pan1    
1. School of Renewable Energy,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2. School of Environ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adsorption of ammonia-nitrogen on a macro-reticular weak acid resin (D113) with a strong acid resin (001×7) was analyzed experimentally to identify the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the absorption proces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1) increasing resin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the ammonia removals of the two resins even though the adsorption rate decreased; 2) a basic solution increase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two resins, and 3)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two resins increased with temperature. The adsorption isotherm of two resin combination was fit with the Langmuir adsorption model with the kinetics close a pseudo-second equation. The process of ammonia adsorption on the resins was a spontaneous, endothermic reaction with increasing entropy.
Key words:ion exchange resins    ammonia-nitrogen    adsorption    thermodynamics    kinetics    

氨对藻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养因素,但是水中过量的氨会引起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工业用水系统腐蚀以及生物污染等问题[1]。现有的除氨方法主要有生物处理法、气吹法和离子交换法等[2]。生物处理法有微生物参与,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使得氨氮转化为氮气,而微生物生长强烈地受温度、溶解氧等的影响,同时,生物系统的抗冲击能力较弱,所以限制了生物法的应用[3]。气吹法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温度较低的时间和地区,吹脱法的处理效果会大大降低,而且氨氮转化为气态,会造成二次污染[4]。相比于生物法和气吹法,离子交换法更具优势。离子交换法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占用较少的空间,具有简单的操作以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离子交换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方法[5, 6]

离子交换法在水处理中主要用来去除锅炉给水中的钙镁离子,氨氮废水多采用对氨具有较高选择性的沸石来处理[7]。目前已有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使用的主要是凝胶型强酸性树脂,处理对象多为高浓度氨氮废水[8]。采用大孔型弱酸性树脂在较低浓度氨氮废水处理上的研究则很少。 本文主要对比大孔型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D113和凝胶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001×7去除低浓度氨的性能,研究反应操作条件对树脂吸附低浓度氨氮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对吸附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为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1) 材料: 大孔型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D113和凝胶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001×7由山东东大公司提供,其相关参数如表 1所示。样品的预处理参照GB/T5476-2013[9]

2) 试剂: 采用去离子水和浓氨水配制氨氮废水。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溶液均用去离子水配制。

3) 仪器: 天平、磁力搅拌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pH计。

表 1 样品的相关参数
树脂型号树脂类型 交换容量 功能团
mmol·g-1
D113大孔型>10.8-COOH
001×7凝胶型<4.5-SO3H
1.2 实验方法

静态实验在密封的锥形瓶中进行。锥形瓶内加入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氨氮溶液。锥形瓶使用磁力搅拌器搅拌,反应温度恒定,间歇取一定量上清液用于氨氮浓度测量。本实验使用Nesslers试剂法测量氨氮浓度。

1) 树脂投加量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分别称取0.3 g、 0.4 g、 0.5 g、0.6 g 的001×7树脂和0.15 g、 0.2 g、 0.25 g、0.3 g 的D113树脂加入800 mL废水中,在恒定温度下搅拌5 h,间歇取上清液测定氨氮浓度。

2) 溶液pH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用盐酸调节模拟废水的pH分别为4.08、 6.19、 8.86和10.45。 各个pH值的溶液分别取2组800 mL,分别加入0.5 g的001×7树脂和0.2 g 的D113树脂,在恒定温度下搅拌5 h,间歇取上清液测定氨氮浓度。

3) 反应温度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取6组800 mL模拟废水,分别加入0.5 g的001×7树脂、0.2 g的D113树脂。设置反应温度为293 K、 323 K和348 K。保持各反应温度恒定,搅拌5 h,间歇取上清液测定氨氮浓度。

4) 等温吸附曲线

用氨水分别配制25 mg/L、 50 mg/L和72 mg/L 的氨氮溶液。根据不同的氨氮质量浓度,称取不同质量的干燥树脂样品。保持各反应温度恒定,取上清液测定氨氮质量浓度。

1.3 计算公式

去除率= $\frac{{{C_0} - {C_e}}}{{{C_0}}}{\rm{\cdot}}100{\rm{\% }}$ (1)

吸附速率=$[\frac{{({C_0} - {C_{\rm{t}}})V}}{{m{\rm{·t}}}}{\rm{\cdot}}$ (2)

其中: C0为溶液中氨氮初始质量浓度,mg/L; Ce为吸附平衡时溶液中氨氮质量浓度,mg/L; Ct为t时刻溶液中氨氮质量浓度,mg/L; V为溶液体积,L; m为树脂投加质量,g; t为反应时间,min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树脂投加量的影响

图 1是2种树脂在反应温度为293 K、 初始氨氮质量浓度为30 mg/L、在不同树脂投加量的氨氮去除率。由图 1可知,随着树脂投加量的增加,2种树脂对氨氮去除率增加,001×7树脂投加量从0.3 g 增加到0.6 g,对应的氨氮去除率从45.1%增加到86.7%,呈增长趋势。当树脂投加量越大,树脂表面积就越大,树脂吸收位点增加,故对氨氮的去除率就越高。因此,当氨氮质量浓度一定时,树脂投加量越大,氨氮去除率越高。

图 1 不同树脂投加量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图 2是在反应温度为293 K、 初始氨氮质量浓度为30 mg/L,001×7和D113树脂不同投加量对氨氮的吸附速率变化。由图 2可知,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树脂的吸附速率下降,反应达到平衡。001×7投加量为0.5 g时,反应时间从10 min到 60 min,吸附速率从1.35降低到0.69 mg/(g ·min)。 这是由于反应开始质量浓度差大,反应驱动力大,故吸附速率快; 随着反应的进行,质量浓度差逐渐缩小,反应驱动力减小,导致吸附速率下降。随着树脂投加量的增加,树脂在相同反应时间的吸附速率反而下降。在反应时间为20 min时,D113在投加量为0.15 g、 0.2 g、 0.25 g 和0.3 g 对应的反应速率分别为2.4、 2.33、 2.04、 1.85 mg/(g ·min),呈递减趋势。这是由于当树脂投加量越低,相同质量浓度溶液对应的质量浓度差就越大,吸附驱动力越大,吸附速率越大。反之,吸附速率越小。

图 2 不同树脂投加量对氨氮吸附速率的变化

表 2表示不同投加量下,反应达到平衡时,001×7和D113对氨氮的平衡吸附容量。平衡吸附容量与树脂投加量不成正比关系。相同投加量下,D113树脂的平衡吸附容量明显高于001×7树脂。001×7和D113树脂分别在投加量为0.5 g 和0.2 g 时,平衡吸附容量达到最大值。

表 2 不同投加量001×7和D113的氨氮平衡吸附容量
树脂型号投加量平衡吸附容量
g mg·g-1
001×7 0.343.2
0.443.2
0.544.1
0.641.6
D113 0.1588.4
0.2089.6
0.2580.0
0.3078.9
2.2 溶液pH的影响

图 3是在反应温度为293 K、 初始氨氮质量浓度为30 mg/L,达到平衡时,不同pH值条件下2种树脂对氨氮的去除率。随着pH值的升高,001×7和D113对氨氮的去除率增加。当pH值从 4.08 增加到8.86时,001×7对氨氮的去除率从64.7%增加到75.2%,D113对氨氮的去除率从 4.5%增加到24.5%。在酸性条件下,2种树脂对氨氮的去除效率随pH增加不明显; 在pH>9的碱性情况下,2种树脂对氨氮的去除率明显增加,且D113对氨氮的去除率增加更显著。

水溶液中氨氮以非离子态氨(NH3)或离子态铵(NH4+)这2种形式存在,其平衡依赖于pH值。在pH≤8,溶液中氨氮主要以离子态的形式存在,pH>8平衡移向非离子态形式[10]。001×7为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其功能基团磺酸基-SO3H,是强酸性基团,易在水溶液中解离出H+,呈强酸性。在中性、碱性、酸性介质中该树脂都能显示出它的离子交换功能[11]。而D113为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功能基团为羧基-COOH,与有机酸一样,在水溶液中解离程度较弱,只能在接近中性或者碱性介质中才能解离并显示离子交换功能,呈弱酸型[12]。故在碱性条件下,弱酸性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D113对氨氮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图 3 溶液pH值树脂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图 4是在初始氨氮质量浓度为30 mg/L,2种树脂在不同温度下氨氮的去除率变化。如图 4所示,随着温度升高,2种树脂的去除率增加。温度从 293 K升高到323 K,对氨氮的去除率有明显增加; 当温度高于323 K后,树脂对氨氮的去除率基本不变。氨氮去除率的增加是由于提高温度使NH4+在水溶液中具有较高的能量,更多的NH4+离子有足够的能量扩散到树脂的交换位点。因此,温度升高有利于树脂吸附氨氮。

图 4 反应温度对树脂去除氨氮效率的影响
2.4 吸附等温曲线

本实验使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来描述吸附等温线数据。Langmuir型吸附等温式为[13]

$\frac{{{C_e}}}{{{q_e}}} = \frac{1}{{{K_L}{q_{\max }}}} + \frac{{{C_e}}}{{{q_{\max }}}}.$ (3)

其中: qe为吸附平衡时树脂的吸附量,mg/g; qmax为理论饱和吸附容量,mg/g; KLLangmuir吸附平衡常数,L/mg

2种离子交换树脂分别按Langmuir吸附等温线进行直线拟合,如图 5所示。可以看出,在293 K时树脂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从线性曲线的斜率和截距的计算,001×7树脂和D113树脂吸附氨氮的饱和吸附容量qmax和Langmuir吸附常数KL表 3所示。

图 5 Langmuir吸附等温曲线
表 3 Langmuir等温曲线拟合相关结果
参数 R2 qmax/(mg·g-1) KL/(L·mg-1)
001×7D113001×7D113001×7D113
数值0.996 80.969 944.489.00.9245.228
2.5 吸附热力学

热力学参数Gibbs自由能变化ΔG0用以下方程计算[14]

${K_L} = \frac{{{q_e}}}{{{C_e}}}$ (4)

$\Delta {G^0} = - RTIn{K_L}$ (5)

其中: ΔG0Gibbs自由能变化,kJ/mol; T为反应温度,K

表 4给出2种树脂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变化。反应中001×7和D113的ΔG0随温度升高,分别为-6.70、 -8.75、 -10.06 kJ/mol和-2.98、 -3.59、 -3.97 kJ/mol,说明2种树脂对氨氮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当ΔG0≥-15 kJ/mol时,反应为物理吸附[14],故2种树脂对氨氮的吸附均为物理吸附。

吸附焓值变化(ΔH0)用以下方程计算[14]

$In{C_e} = \frac{{\Delta {H^0}}}{{RT}} - In{K_L}$ (6)

其中: ΔH0为吸附焓变,kJ/mol

采用不同温度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如图 6所 示),001×7和D113的焓变分别为6.99、7.29 kJ/mol。 2种树脂的吸附焓变均大于零,进一步说明树脂吸附氨氮过程属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树脂对氨氮的吸附。

图 6 树脂吸附氨氮的焓变曲线

用方程ΔS0=(ΔH0-ΔG0)/T计算得到树脂吸附氨氮过程的熵变[14]。计算结果如表 4所示。可以看出,树脂吸附氨氮过程中熵变ΔS0为正值,是熵驱动过程,说明树脂与NH4+交换混乱度增加。

表 4 树脂吸附氨氮过程的热力学参数
温度/KΔG0/(kJ·mol-1)ΔS0/(J·mol-1·K-1)
001×7D113001×7D113
293-6.70-2.9846.7235.05
323-8.75-3.5948.7333.68
348-10.06-3.9748.9932.36
2.6 吸附动力学

对于树脂吸附氨氮来说,当树脂颗粒内、外的传质过程均是采用线性推动力(LDF)的模型时,孔表面的反应步骤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拟合实验结果使用的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15]

$\frac{t}{{{q_t}}} = {k_2}q_e^2 + \frac{t}{{{q_e}}}$ (7)

其中: qt为树脂在t时刻的氨氮吸附量,mg/g; k2为二级反应动力学平衡常数,mg/(g ·min)

选取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静态实验数据,分别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拟合曲线如图 7所示。很显然,树脂吸附氨氮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图 7 二级动力学拟合图

根据图 7,可以得到001×7和D113树脂在不同温度下的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拟合方程。 根据方程可计算出树脂的二级反应动力学平衡常数k2,如表 5所示。从表 5可以看出,相同反应温度条件下,001×7树脂的动力学反应平衡常数大于D113树脂,说明001×7树脂吸附氨氮过程更快达到反应平衡。这与图 1的数据相符合。另外,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2种树脂的反应动力学平衡常数增加,说明反应更快达到平衡。这与图 4的数据相符。

表 5 树脂反应动力学平衡常数
温度/Kk2 /(mg·g-1·min-1)
001×7D113
2930.001 40.000 2
3230.008 20.000 8
3480.009 80.001 1

根据上表的k2值,以lnk2对1/T 进行线性拟合,结果如图 8所示。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出001×7和D113树脂吸附过程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30.9 kJ/mol和28.5 kJ/mol,其值都在20~40 kJ/mol之间,且D113树脂的活化能小于001×7,说明反应过程易进行,D113吸附氨氮所需要的能量更少。

图 8 温度与反应速率常数 k 2的关系图
3 结 论

本文开展了001×7和D113树脂吸附去除氨氮的研究,考察了不同操作条件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分析,结果表明:

1) 氨氮质量浓度一定,001×7和D113树脂的投加量对氨氮的去除率有影响,随着树脂投加量增加,这2种树脂对氨氮去除率增加,而树脂的吸附速率反而下降; 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树脂对氨氮的去除率增加,碱性条件进一步促树脂吸附氨氮; 随着温度升高,树脂的去除效率增加。

2) 001×7和D113树脂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D113树脂的最大吸附容量大于001×7树脂的最大吸附容量。这2种树脂对氨氮的吸附是自发过程 (ΔG0<0),属于吸热反应(ΔH0>0),同时伴随着熵增现象(ΔS0>0)。 热力学研究表明,这2种树脂吸附氨氮是依靠自由能的减少和熵值的增加,两者对氨氮的吸附为物理吸附。这2种树脂对氨氮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过程,相同反应条件下,001×7树脂吸附速率更大,而D113树脂吸附氨氮需要的能量更少。

参考文献
[1] 金源, 夏建新, 张紫君. 工业废水中氨氮处理方法比较分析 [J]. 工业水处理, 2013, 33(7): 5-9.JIN Yuan, XIA Jianxin, ZHANG Ziju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reatment methods of industrial ammonia-nitrogen in wastewater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 2013, 33(7): 5-9.(in Chinese)
[2] 刘亚敏, 郝卓莉. 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及研究现状 [J]. 水处理技术, 2012, 38(1): 7-11.LIU Yamin, HAO Zhuoli.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status of high ammonia-nitrogen wastewater [J]. 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 2012, 38(1): 7-11. (in Chinese)
[3] Sun F, Wang X, Li X. An innovative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system for simultaneou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13, 48(11): 1749-1756.
[4] Du Q, Liu S, Cao Z, et al. Ammonia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natural Chinese clinoptilolite [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5, 44(3): 229-234.
[5] Englert A H, Rubio J. Character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 of a Chilean natural zeolit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 Processing, 2005, 75(1): 21-29.
[6] Widiastuti N, Wu H, Ang H M, et al. Removal of ammonium from greywater using natural zeolite [J]. Desalination, 2011, 277(1): 15-23.
[7] 李红艳, 李亚新, 孙东刚. 处理高浓度氨氦废水的阳离子交换树脂筛选 [J]. 化工学报, 2008, 59(9): 2339-2345.LI Hongyan, LI Yaxin, SUN Donggang. Screening of cation exchange resins for treating wastewater containing high concentration ammonia [J]. JournalofChemicalIndustryandEngineering, 2008, 59(9): 2339-2345. (in Chinese)
[8] 刘宝敏, 林钰.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对焦化废水中氨氮的去除作用 [J]. 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3, 24(1): 46-49.LIU Baomin, LIN Yu. Removal effect of ammonia-nitrogen by strong acid cation exchange resin from coking wastewater [J].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3, 24(1): 46-49. (in Chinese)
[9] GB/T5476-2013. 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方法 [S].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3. GB/T5476-2013. Pretreatment Method of Ion Exchange Resin [S]. Beijing: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3. (in Chinese)
[10] Leyva-Ramos R, Monsivais-Rocha J E, Aragon-Pia A, et al. Removal of ammonium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ion exchange on natural and modified chabazit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 91(12): 2662-2668.
[11] 黄文强. 吸附分离材料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HUANG Wenqiang. Adsorption and Separation Materials [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5. (in Chinese)
[12] 马荣骏. 离子交换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 [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2.MA Rongjun. Application of Ion Exchange in Hydrometallurgy [M]. Beijing: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1992. (n Chinese)
[13] 周律, 赵宇, 刘力群. 负载铝离子的新型骨炭吸附剂除氟特性 [J].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50(11): 1875-1879. ZHOU Lu, ZHAO Yu, LIU Liqun. Defluoridation properties of aluminum impregnated bone charcoal adsorbent [J]. Journao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nology, 2011, 50(11): 1875-1879. (in Chinese)
[14] Ghasemi Z, Seif A, Ahmadi T S, et al.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studies for the adsorption of Hg (II) by nano-TiO2 from aqueous solution [J]. 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 2012, 23(2): 148-156.
[15] 张仙娥, 肖寒, 肖峰, 等. 镁铝水滑石及焙烧产物去除水中的天然有机物 [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 8(10): 4053-4059. ZHANG Xian'e, XIAO Han, XIAO Feng, et al. Research of removing natural organic matter in drinking water by using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and its calcinations [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4, 8(10): 4053-4059.(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