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闺门旦颤音的嗓音特征
董理 1 , 孔江平 2     
1. 深圳大学 人文学院, 深圳 518060;
2.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北京 100871
摘要:为揭示昆曲闺门旦演唱颤音的波动特征以及发声方式的变化规律,该文对2名专业的昆曲闺门旦演员演唱颤音时的喉头仪信号进行分析,从颤音周期、幅度、发声类型、生理动作等角度研究该行当颤音的特性。结果表明:闺门旦的颤音基频波动频率较低、幅度较小,颤音波动周期中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嗓音发声变化;在大部分颤音片段中,颤音接触商变化频率、颤音速度商变化频率与颤音基频变化频率一致,相位相同或相反,各参数周期变化的相位关系与嗓音类型有关;颤音的产生伴随着喉头的上下抖动。该研究揭示了闺门旦颤音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发声规律。
关键词闺门旦    颤音    喉头仪    基频    接触商    速度商    
Phon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brato voice in Young woman roles in Kunqu Opera
DONG Li1, KONG Jiangping2    
1. School of Humanitie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China;
2.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The vibrato characteristics of two professional Kunqu Opera singers playing Young woman roles were measured using three EGG parameters for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F0), contact quotient (CQ) and speed quotient (SQ). The F0 in the Young woman role's singing showed a slow vibrato rate and a low vibrato amplitude as with their gentle voice. CQ and SQ changed periodically during vibrato singing. For most vibrato periods, the CQ and SQ vibrato rates were equal to the F0 vibrato rate. The vibrato phases of the three parameters showed no differences or a 180°difference, depending on the phonation type. The singers vibrate their larynx to producing the vibrato.
Key words: Young woman role     vibrato     electroglottography     fundamental frequency     contact quotient     speed quotient    

在演唱时,纯粹的拉长会使声音听起来直而呆板,给人以紧张僵硬之感。若配以颤音,则可令声音松弛柔和,音色更圆润悦耳,达到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效果,极大丰富了歌曲的表现色彩。

从物理上分析,颤音是一种周期性的、接近正弦波的发音频率的调节模式[1]。其调节模式的规律程度与歌手的演唱技巧高低有关,技巧越高的歌手,其颤音规律性越强。同时,对于受过训练的歌手而言,其颤音不受听觉反馈的影响,非常稳定[2]。歌手自身的颤音频率和幅度相对稳定,颤音特征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改变,但比较困难。颤音的幅度和频率会影响声音的听感。一般而言,每秒小于5.5个波动的颤音让人感觉很慢,而大于7.5个波动的颤音让人觉得紧张。虽然歌手自身的颤音相对稳定,但其个数也可能会受演唱时情绪复杂变化的影响。演唱中颤音基频的变化幅度通常为±1或±2个半音,小于±0.5个半音的波动常见于管乐器,而大于±2个半音的波动不好听,这种波动常出现在老龄歌手的演唱中,其演唱特色为颤音基频变化频率低、幅度大。颤音的波动幅度变化通常伴随着音强的变化。颤音改变了基频,同时改变了第一共振峰附近谐波的频率。能量最强的谐波决定了音强,而这一谐波与共振峰的关系会影响颤音的音强与波动幅度的关系。如果能量最强的谐波在第一共振峰以下,音强与基频的变化呈正相关;如果在第一共振峰以上,二者则成反比。因为谐波在接近共振峰的过程中振幅会明显增大。但事实上,颤音振幅的变化对感知的影响不大[3]

昆曲闺门旦行通常饰演名门闺秀或端庄少妇,务求音色含蓄柔和。演员演唱时使用了大量的颤音,声音的柔和颤动不仅存在于句末的长拖腔中,还融入到字里行间,使音色更加柔美隽永,感情饱满。听感上,闺门旦的颤音与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颤音差异很大,其基频波动的周期和幅度特点值得深入研究。同时,颤音可能不仅表现为基频的周期性变化,还可能伴随有发声方式或发声类型的转变。

闺门旦丰富的音色变化[4-5]和发声类型[6]为研究颤音的发声方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为合成高自然度颤音奠定了基础。为了揭示昆曲闺门旦演唱颤音的波动特征以及发声方式的变化规律,本文对2名专业的昆曲闺门旦演员演唱颤音时的喉头仪信号进行分析,从颤音周期、幅度、发声类型、生理动作等角度来研究该行当颤音的特性。

1 实验方法

本文选了江苏省昆剧院的2名职业闺门旦演员为发音人,演员1和2录音时年龄分别为47岁和27岁,从业时间分别为27年和8年。演员较长的从业生涯保证了其稳定的音质能反映出行当的特性,2人年龄及从业时间的差异可以反映出两代闺门旦演员的发声差异,由此加强了实验的效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将个人特征作为行当的特征。录音在安静的普通房间完成,采集了语音和喉头仪(electroglottography, EGG)2路信号,采样频率为20 kHz,分辨率为16 b。2名演员分别演唱了一首南曲和一首北曲。2路信号中,语音信号包含了调音和发声的全部信息,喉头仪信号则仅反映出发声的特征。虽然也可以通过逆滤波技术从语音信号中得到声源信息,进而研究嗓音特征,但对于女性演唱嗓音来说,当前逆滤波技术还不足以实现将调音信息完全滤除,因此本文仅使用了喉头仪信号。

参数计算过程中,对喉头仪信号先进行了预处理,用二阶小波(dyadic wavelet)变换的方法分离出低频抖动,滤掉了高频噪声。鉴于闺门旦EGG信号较为复杂,本文在3种常用的确定EGG信号声门接触段的方法[7-10]中选定了稳定性最强的尺度法,以35%为尺度计算出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 F0)、接触商(contact quotient, CQ)和速度商(speed quotient, SQ)3个参数。图 1显示了如何用35%的尺度算法标记出周期、接触段、不接触段、关闭段和分离段,这对结果的分析非常重要。其中,CQ定义为接触段/周期×100%,SQ定义为分离段/关闭段×100%[11]

图 1 35%的尺度算法

颤音的主要表现是基频的类正弦波波动,因此本文以基频为分析依据,将2首曲目中所有出现的基频类正弦波波动片段截取出来,进而分析闺门旦颤音的嗓音特征。考虑到半音与基频的非线性关系,所有基频数据被转换为半音表示,半音值“24”对应着基频220 Hz、A3音阶,半音值相差1代表实际音高相差一个半音。基于提取出的原始嗓音参数,采用SPSS对各参数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为了更好地反映嗓音参数的周期变化规律,对嗓音参数结果进行了低通滤波(局部平滑),平滑后计算出F0、CQ和SQ的波动周期和幅度,并用SPSS18对以上数据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采用若干术语描述颤音的特性:颤音基频变化频率(vibrato frequency of F0, F0_VF)代表颤音片段中F0值随时间做类正弦波变化的频率;颤音基频变化幅度(vibrato amplitude of F0, F0_VA)代表F0的类正弦波变化的幅度,与正弦波的振幅相类似;颤音接触商变化频率(CQ_VF)、颤音接触商变化幅度(CQ_VA)、颤音速度商变化频率(SQ_VF)和颤音速度商变化幅度(SQ_VA)分别代表颤音片段中CQ和SQ随时间发生类正弦波变化的频率和幅度。

2 实验结果 2.1 颤音段嗓音参数的变化频率

图 2显示了颤音的F0、CQ和SQ的变化频率,即1 s内进行类正弦波变化的次数。图 2中参数后的数字对应演员的编号,如“F0_VF1”表示闺门旦1的F0在1 s内颤动的次数。图 2中用箱线图的形式显示了各数据的分布情况,其中箱中的十字对应中位数,箱的两端对应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位点(25%和75%数据的分布位置),线的两端对应10%和90%的分布位置。可以看出,2位演员F0_VF的分布都比较集中,波动频率在3.5~7次/s之间,数据主要分布在4.5~6次/s之间,中位数分别为5.1或5.2次/s。参照已有的感知研究[3],昆曲闺门旦的F0_VF大部分都分布在让人感觉很慢的范围内。CQ_VF和SQ_VF的分布比F0_VF分散,有75%左右的数据与F0_VF相重叠,还存在25%以上的数据比F0_VF大。可以推测,在大部分颤音片段中,CQ和SQ的变化与F0的变化是同步的,在小部分情况下,二者与F0的变化是不同步的。与F0相比,CQ和SQ的周期性波动是比较同步的。

图 2 颤音F0、CQ和SQ变化频率

2.2 颤音段嗓音参数的分布

衡量嗓音参数的变化幅度大小,需要先考虑嗓音参数的分布范围。通过比较发现,颤音片段和整首曲目的嗓音参数差异很小。图 3为不同曲目颤音片段的F0、CQ和SQ的分布情况。其中,箱中的十字对应中位数,箱的两端对应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位点,线的两端对应10%和90%的分布位置。比较同一演员的2首曲目可以发现,颤音区域的F0差异不大,F0基本分布在D4-C5之间,主要集中在E4-A#4之间。闺门旦2的CQ分布相对集中,基本分布在34%~52%之间,SQ主要分布在70%~180%之间;2首曲目的CQ和SQ略有差异,北曲的CQ略小、SQ略大。闺门旦1的CQ分布范围比闺门旦2要宽得多,变化范围在26%~66%之间;其北曲的CQ和SQ与其他曲目的差异较大,其CQ分布范围明显大于其他3首曲目,SQ的值域明显低于其他3首曲目。这种差异是由闺门旦复杂的嗓音类型决定的。

图 3 不同曲目颤音片段的F0、CQ和SQ的分布

2.3 颤音段嗓音参数的变化幅度

表 1显示了颤音的F0、CQ和SQ的波动幅度,分别给出了25%、50%和75%的数据分布的位置。F0的波动幅度大部分都在0.5个半音以上,同一演员演唱南北曲的差异不大。与西洋美声唱法的颤音相比,闺门旦的颤音F0波动幅度较小,有一半颤音的波动幅度都小于1个半音,闺门旦1在演唱南曲时甚至有四分之一的颤音波动幅度小于0.5个半音,这在演唱中是很少见的。较小的F0波动幅度可能与保持柔和的音色相关。闺门旦1的颤音F0波动幅度小于闺门旦2,这与闺门旦1声音更柔和是一致的。从CQ的波动幅度来看,2名演员CQ的波动幅度都不大,这意味着在一个颤音周期内,发声类型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仅做了有限的调整。SQ的波动幅度也较小,再次印证了这一推测。由此可见,闺门旦的颤音并不是发声类型的剧烈转换形成的,而是通过周期性的细微调节F0及嗓音的松紧程度来实现的。

表 1 颤音F0、CQ和SQ的波动幅度
演员_曲目 位点 F0_VA CQ_VA SQ_VA
半音 % %
闺1_北 1/4 0.6 1.5 5.6
1/2 0.7 2.7 13.2
3/4 0.9 7.3 24.6
闺1_南 1/4 0.5 1.3 5.7
1/2 0.7 2.5 12.5
3/4 0.9 4.7 27.1
闺2_北 1/4 0.8 1 8.4
1/2 1 2.1 15.6
3/4 1.2 3.9 23.8
闺2_南 1/4 0.8 1.4 9.8
1/2 1 2.4 15.6
3/4 1.2 3.7 25.6

2.4 颤音段嗓音参数变化的相位关系

图 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颤音片段中F0_VF、CQ_VF和SQ_VF是一致的,但其相位关系还有待探究。图 4-7显示了颤音片段中4种典型的F0、CQ和SQ波动的相位关系。图 45中F0与CQ的相位相同,二者与SQ的相位相反,即相差半个周期;图 6中CQ与SQ的相位相同,二者与F0的相位相反;图 7中F0、CQ和SQ三者相位相同。从图 7的第一个F0变化周期与CQ和SQ的对应关系还可以发现,存在CQ_VF和SQ_VF大于F0_VF的情况,此种情况下,CQ_VF和SQ_VF是相同的,这与图 2中观察到的分布也是一致的。由此可见,3个参数的变化基本上是正相或反相关系,几乎不存在正交关系。

图 4 颤音中F0、CQ和SQ的相位关系A

图 5 颤音中F0、CQ和SQ的相位关系B

图 6 颤音中F0、CQ和SQ的相位关系C

图 7 颤音中F0、CQ和SQ的相位关系D

3 讨论

为了准确解释颤音的嗓音变化情况,必须首先了解闺门旦嗓音的复杂变化情况。图 8截取了2个极端的EGG例子,分别显示了声门关闭段和分离段出现双峰的情况,本文暂且将这2段出现双峰的位置分别称为第一关闭段和第二分离段,如图 8中虚线方框所示。第一关闭段和第二分离段的变化会明显影响到CQ和SQ的结果。

图 8 双峰信号示例

在正常嗓音中,第一关闭段对应着声带下部的接触,在闺门旦的演唱中,此段变化可以分为3种情况:1) 当第一关闭段出现双峰时声门关闭段的时长增加,其占接触段的比例也大大增加,因此使SQ有很大一部分值落在100%以下,双峰越显著,CQ越大、SQ越小,此种情况下计算出的嗓音参数特点是CQ较大、SQ远小于100%;2) 第一关闭段内EGG信号上升斜率大且不出现双峰,如图 8a方框内虚线所示,此时EGG上升的斜率越大,CQ越大、SQ越小,此种情况下CQ略小于前一种情况,SQ比前一种情况更接近100%;3) EGG此段的波形与前2种情况相似,即上升或出现双峰,但EGG信号的最大能量小于35%的尺度,此时该段被作为不接触段处理,计算得出的CQ较小,SQ通常在100%以上,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超过250%。第一关闭段的产生是声门后部收紧一种表现[12],CQ越大,SQ越小,表明声门后部收紧程度越大。

在正常嗓音中,第二分离段对应着声带上部的分离,此段同样可以分为3种情况:1) 当第二分离段出现双峰时,会导致分离段的时长显著增加,其占接触段的比例也相应增大,由此计算出的CQ和SQ都比较大,SQ明显大于100%,甚至会达到500%以上,双峰越明显,CQ和SQ都越大,此种情况也是声门后部收紧度增加的一种表现[12];2) 第二分离段内EGG信号下降斜率大且不出现双峰(如图 8b方框内虚线所示),此种情况下,EGG下降的斜率越大,CQ和SQ越大,CQ和SQ均小于前种情况;3) EGG此段的波形与前2种情况相似,但EGG信号的最大能量小于35%的尺度,此时该段也被作为不接触段处理,CQ和SQ都明显小于前2种情况,对应的声门后部收紧程度也小于前2种情况。

将EGG信号的特征分析与图 3的结果结合起来可以发现,闺门旦1的北曲演唱中第一关闭段出现情况1和2的比例较高,在其南曲演唱中,此种发声方式较少,造成了2首曲子CQ和SQ分布的显著差异。在闺门旦2的EGG信号中,第一关闭段也会出现情况1和2,但其此种现象明显少于闺门旦1。从SQ的分布还可以发现,90%以上的数据都分布在200%以下,可以看出,分离段双峰的情况在闺门旦的演唱中所占比例较小。

考虑到不同的CQ和SQ所反映的声门振动方式截然不同,在探讨颤音周期内的嗓音变化时需要分别进行讨论。SQ明显大于100%时,第二分离段的变化对SQ的变化起主要作用;当SQ小于100%时,第一关闭段的变化对SQ的变化起主要作用;当SQ接近100%时,它对关闭段和分离段的变化都比较敏感。图 4对应的是第一关闭段的第3种情况,即EGG信号上升或出现双峰,但最大能量小于35%的尺度。图 5对应着第一关闭段的第1和第2种情况,即声门接触始于第一关闭段的上升区域或双峰位置。图 6对应着第二分离段的第3种情况以及第1种情况或第2种情况与第3种情况交替出现的情形。图 7对应着第1种情况和第2种情况单独出现或交替出现的情形。结合前文对EGG信号形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图 457都是在保持声门后部收紧的情况下产生的,F0的提高伴随着声门后部内收程度的增加。图 6对应的情况正好相反,在F0上升时,声门后部的收紧程度降低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是:F0上升时,声带被拉得更长,声带张力增加,在声门后部内收程度不强的情况下,可能会降低声门后部的内收程度,加快声带分离的速度,进而导致CQ和SQ都下降。在进行颤音合成时,要结合发声动作与发声类型来确定各参数的相位情况。

以上的讨论表明:颤音不仅表现为F0的周期性调节,还伴随着声带振动方式的周期性改变。关于颤音的成因,可以推测如下:从颤音的出现位置看,不仅在长拖腔中可以观察到连续出现的多个周期的颤音,也可以在短的音高片段中、在起音之后紧跟着一个颤音。颤音可能是喉部的特殊状态,不用刻意去启动,条件一旦允许,如同一音高持续超过一定时长,如3倍于颤音周期或是更短的时间,就会触发颤音的产生;联系前文关于声门后部收紧程度的周期性变化,颤音的产生可能是喉部肌肉,尤其是控制勺状软骨的若干肌肉周期性放松的结果。此外,闺门旦在发颤音时还伴随着喉头的上下抖动(见图 9)。喉头的运动对声带的张力也有一定影响,可能是嗓音松紧变化的成因之一。

图 9 颤音对应的喉头抖动

4 结论

本文对闺门旦演员演唱颤音时的喉头仪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闺门旦的颤音F0波动频率较低、幅度较小,与其柔和的音色相吻合;颤音不仅表现为F0的周期性波动,还伴随着嗓音松紧的周期性变化;颤音波动周期中嗓音松紧调节的幅度较小,并未伴随发声类型的剧烈转换;在大部分颤音片段中,CQ、SQ和F0的变化周期一致,相位相同或相反;各参数周期变化的相位关系与嗓音类型有关;闺门旦的颤音伴随着喉头的上下抖动。

参考文献
[1] Schultz-Coulon H J, Battmer R 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vibrato of singers[J]. Folia Phoniatrica, 1981, 33(1): 1–14. DOI:10.1159/000265574
[2] Schultz-Coulon H J. The neuromuscular phonatory control system and vocal function[J]. Acta Oto-laryngologica, 1978, 86(1-6): 142–153. DOI:10.3109/00016487809124731
[3] Sundberg J. The Science of the Singing Voice[M].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7.
[4] Dong L, Kong J P, Sundberg J. Long-term-average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Kunqu Opera singers' speaking, singing and stage speech[J]. Logopedics Phoniatrics Vocology, 2014, 39(2): 72–80. DOI:10.3109/14015439.2013.841752
[5] Dong L, Sundberg J, Kong J P. Loudness and pitch of Kunqu Opera[J]. Journal of Voice, 2014, 28: 14–19. DOI:10.1016/j.jvoice.2013.07.012
[6] 董理. 昆曲闺门旦行嗓音特征探究[J]. 语言学论丛, 2016, 2: 292–304. DONG Li. Voice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woman role in Kunqu Opera[J]. Essays on Linguistics, 2016, 2: 292–304. (in Chinese)
[7] Childers D G, Hicks D M, Moore G P, et al. A model for vocal fold vibratory motion, contact area, and the electroglottogram[J].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6, 80(5): 1309–1320. DOI:10.1121/1.394382
[8] Henrich N, D'Alessandro C, Doval B, et al. On the use of the derivative of electroglottographic signals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nonpathological phonation[J].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4, 115(3): 1321–1332. DOI:10.1121/1.1646401
[9] Rothenberg M, Mahshie J J. Monitoring vocal fold abduction through vocal fold contact area[J].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1988, 31: 338–351. DOI:10.1044/jshr.3103.338
[10] Howard D M, Lindsey G A, Allen B. Toward the quantification of vocal efficiency[J]. Journal of Voice, 1990, 4: 205–212. DOI:10.1016/S0892-1997(05)80015-3
[11] Dong L, Sundberg J, Kong J P. Formant and voice source properties in two male Kunqu Opera roles:A pilot study[J]. Folia Phoniatrica et Logopaedica, 2014, 65: 294–302.
[12] Herbst C T, Howard D, Schl micher-Their J. Using electroglottographic real-time feedback to control posterior glottal adduction during phonation[J]. Journal of Voice, 2010, 24(1): 72–85. DOI:10.1016/j.jvoice.2008.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