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面临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系统脆弱性问题[1]。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海绵城市又称“水弹性城市”,能够把雨水留住,促进水的循环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洪涝灾害和水污染[2]。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的理念逐渐融入到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海绵城市的建设成为一种热潮。自2015年4月首批16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确定以来,全国已陆续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而最早的试点建设城市已经初见成效。
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理念重要转型标志,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环境等效益,而另一方面却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和财政资金。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巨大的投资。以本文研究的首批试点城市四川省遂宁市为例,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排名并不靠前的城市,其建设海绵城市花费的财政预算资金高达56亿元,而遂宁市2018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71.25亿元。同时,不可否认,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带来各方面的巨大效益。任心欣等[3]总结了海绵城市的各类具体效益,主要包括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环境效益包括补充地下水、涵养城市水源、改善地表水质等;社会效益包括缓解城市洪涝灾害、提升环境品质、增加节水意识、提供就业机会等;经济效益包括雨水回收利用效益、节省城市管网运行费用等。
对海绵城市成本效益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研究项目,现有研究对于直接的经济效益,即在资源节约、防洪防涝等方面的效益已有较为完善的测算;但对于环境和社会方面效益的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定量测算。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的提升实质上提升了整个城市的人居环境,进一步带来了土地价值的提升,从而影响了人们在住房市场上的支付意愿,带来了房价的提升。基于这一点,本文将定性的环境、社会效益转化为定量的房地产市场溢价测算,即
$ 海绵城市建设总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房地产价值提升+直接经济效益. $ | (1) |
遵循式(1)思路,本文聚焦于海绵城市建设在房地产市场上形成的溢价,以此表征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社会效益,为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成本效益分析补充关键参数。本文以四川省遂宁市为研究案例,该城市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毗邻涪江,常年雨水丰沛,长期以来洪涝灾害频发;该市自2015年起开始建设海绵城市,至今已完成若干城区的改造建设,建设成果已得到明显体现。以遂宁市作为研究案例是具有代表性的,因为遂宁市是对海绵城市建设有切实需求,并且能观察到一定的建设成果的城市。
本文将首先就海绵城市建设对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影响进行测算;然后在合理假设下,估计海绵城市建设在房地产市场上带来的总体经济效益;并估算环境、防涝等方面效益大小;最后结合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投入,就海绵城市的成本效益进行系统分析。
1 文献综述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自然地表被人工不透水面覆盖,不仅污染了城市水环境,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更增加了城市面临的潜在洪涝灾害威胁。国内外为应对这一难题进行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方案探索,如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 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排放系统(water sensitive urban drainage, WSUD)、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发展(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LIUDD)以及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等[4]。这些城市建设方案有各自的核心概念和具体实施方式,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1 海绵城市等可持续方案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国外已有很多研究证实了可持续城市水管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人居环境。Coutts等[5]通过文献研究论证了WSUD的潜在好处,认为WSUD可以将水保留在城市景观中,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蒸散量和地表降温来有效改善居民的热舒适性。Lu等[6]计算并比较了美国某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参数,发现LID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径流,改善雨水管理和处理。Lee等[7]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5-LID模型研究韩国某新城区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LID系统能够显著减少峰值径流和径流量,缓解城市洪涝灾害。Monberg等[8]构建了生境异质性指数来评估bio-SuDS系统设计,发现实施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排水系统(biodiversity 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bio-SuDS)能够增加生态环境的异质性,从而为城市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正蓬勃发展,很多学者研究讨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意义。俞孔坚等[9]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建立跨尺度的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旨在综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仇保兴[10]认为海绵城市的本质是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从实践效果上看,海绵城市建设对人居环境也确实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王夏青等[11]基于实地调研及监测数据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前后生态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海绵城市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问题,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Shao等[12]以厦门市为例进行定量分析,证明除了改善水生态系统之外,海绵城市建设还能够显著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结果来看,海绵城市等可持续城市水管理方案能够通过缓解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居住舒适度等方式,提升整个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从而改善人们的居住体验。
1.2 海绵城市等可持续方案对公众支付意愿的影响国外研究表明,人们对于可持续城市水管理设施的功效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且支付意愿较高。Hitzhusen等[13]定量估计了LID背景下美国米尔溪流域居民的支付意愿,结果发现,由于树木的覆盖和水质的改善,保守估计住宅物业价值增加了11%,其他不动产价值也有所提升。Bowman等[14]基于美国爱荷华州埃姆斯市近2 000份居民问卷调查进行研究发现,居民表示愿意为大多数保护性分区设计(conservation subdivision design,CSD)和LID设施支付费用;该研究最后还利用实际数据检验证明,附近森林、水景以及公园的存在对房价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Londoño Cadavid等[15]对美国伊利诺伊州家庭进行调查,发现人们愿意为减少洪水发生频率或改善水环境而付出费用,例如,若地下室洪灾的发生频率降低50%,受此灾害威胁的人们将愿意支付约35美元/a。
国内居民对于可持续城市水管理方案的理解不够深入,尽管当前大部分居民愿意为此支付一定费用,但还需政府加强引导和宣传教育,才能更顺利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Chui等[16]在香港通过采访调查城市居民对SuDS的看法及其支付意愿,发现尽管参与者支持SuDS,但他们对雨水管理的理解并不深入,支付意愿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占当前政府公共场所雨水管理支出的8.8%和15.0%,分别占私人房地产价格的1.8%和2.5%。Wang等[17]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调研公众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意愿,结果表明尽管受访者认为政府补助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 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财政来源,还是愿意支付17%的水价附加费以及购买政府相关信用债券。Ding等[18]通过问卷调查及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公众对于海绵设施全周期生命维护的支付意愿,发现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中位数为16.57元/月,并且感知效果、信息披露和政府支持等因素对支付意愿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海绵城市等可持续城市水管理方案带来的人居环境的提升,人们通常愿意承担一定的费用。这反映了人们对这些城市建设方案的接受程度,对于这些建设方案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遂宁市2015年成功申报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截至2019年7月,遂宁市已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152个,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海绵城市建设已初见成效。通过对遂宁市住建部门一线工作人员访谈以及作者自行整理相关材料,得到了近年来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详细资料。
2.1 数据来源和说明如图 1所示,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在遂宁市主城区,可划分为中央商务区、北门地区以及河东新区。其中:河东新区是近年规划建设的新城区,配套设施新、市政绿化等方面相对较好;北门地区和中央商务区均位于遂宁市老城区,街道面貌相近,区块功能也类似,并且社区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没区别,与市中心距离基本相等。
遂宁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分为市政海绵设施建设以及小区海绵设施建设。其中:市政海绵设施建设主要指公共道路、公园等公共设施的路面、绿化等区域海绵设施建设;小区海绵设施建设指各居民小区内部的改建等。具体情况如图 1所示,河东新区整体均建设完成了市政层面的海绵设施,但其中各个小区的海绵设施建设尚在逐步推进中。根据住建部门提供的详细项目竣工明细资料,河东新区有数十个小区均在2018年12月改建完成海绵设施,集中完成了2018年的年度建设计划。另外,北门地区的海绵设施建设均为后期改建,仅规划了部分区域(图 1中红色区域),约占北门地区面积的一半左右。北门地区的市政及小区海绵设施改建均在2016至2017年间进行,虽然具体各项目竣工时间不明确,但可以认为自2018年开始,北门地区规划海绵设施的区域已经全部改建完毕。中央商务区自始均未规划和建设任何海绵设施。
在房地产市场数据方面,本文采用从安居客房地产中介网站(https://suining.anjuke.com/?pi=PZ-baidu-pc-all-biaoti)搜索到的遂宁市若干小区及若干区域的历史二手房成交均价数据(一年内月度数据),利用数据的变化,基于比较研究的方式来衡量由海绵设施建设带来的房地产价值差异。本文收集了河东新区17个数据可靠的住宅小区从2018年8月到2019年7月的月度二手房成交均价,并收集了中央商务区10个小区的历史均价数据。17个河东新区小区的选取规则如下:从河东新区住建局获取各小区资料,确定其改建海绵设施的完工时间为2018年12月,检索这些小区的二手房均价,选取在研究期间(2018年8月到2019年7月)每个月都存在二手房成交的小区。其中有些小区成交量太稀疏,数据可靠性低。对于中央商务区小区的选取,按照小区面积大小,随机选取足够大的小区,并且同时排除数据不全的小区。
本文选取的河东新区案例项目均在2018年12月底完成海绵设施改建验收工作。这些项目开工时间在2018年第3和第4季度不等,但由于较为外生的政府要求,均加大了投入和施工强度而赶在2018年底完成。同时,资料显示这些项目不存在提前竣工而统一验收等情况,因此这部分小区海绵设施的竣工可以看作一次较好的外生事件冲击。
2.2 数据描述性统计本文收集的住宅小区变量信息如表 1所示。其中建设完成海绵设施的小区均为河东新区小区,未建设海绵设施的小区均为中央商务区小区。后文拟采用控制小区固定效应的方式来消除区域的影响。整体来看,所有小区房价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建设完成海绵设施的小区房价下降幅度明显更低。
已建设海绵设施的小区 | 未建设海绵设施的小区 | |
小区数量 | 17 | 10 |
时间跨度/月 | 12 | 12 |
小区均价的平均值/(元·m-2) | ||
2018-08 | 9 884.1 | 9 999.8 |
2018-09 | 9 978.9 | 9 902.5 |
2018-10 | 9 874.0 | 9 878.2 |
2018-11 | 9 718.8 | 9 637.0 |
2018-12 | 9 366.3 | 9 273.6 |
2019-01 | 8 981.2 | 8 943.8 |
2019-02 | 8 932.2 | 8 827.0 |
2019-03 | 8 998.5 | 8 711.3 |
2019-04 | 9 119.2 | 8 592.1 |
2019-05 | 9 134.7 | 8 548.3 |
2019-06 | 9 099.8 | 8 391.7 |
2019-07 | 8 994.1 | 8 365.8 |
另外,本文还收集了河东新区、中央商务区和北门地区这3个商圈的二手房成交均价,经过数据统计与处理,图 2展示了3个商圈的均价变化(左侧纵坐标轴)和均价指数变化(右侧纵坐标轴)。均价指数是指将研究期开始(2018年8月)的房价初始值设定为100,之后的房价设定为相较于初始值变动的相对值。
从房价变化趋势(即均价指数)来看,2018年下半年,从图 2中可以明显看出,这3个商圈具有较为一致的下跌趋势。在2019年2月之后,中央商务区没有止住继续下跌的趋势,而北门地区和河东新区已经开始逆势上扬。从具体数字来看,2018年8月到2019年7月,河东新区房价总共下跌5.9%,北门地区房价总共下跌10.2%,中央商务区房价总共下跌12.9%。由于在研究期内河东新区整体市政海绵设施已建设完毕,北门地区部分区域建设完毕,而中央商务区未建设海绵设施。因此,可以合理推测,没有建设市政海绵设施可能是中央商务区房价在大环境下跌的情况下,比河东新区和北门地区跌得更多的原因。
3 实证回归分析 3.1 实证模型本文通过显示性偏好法来衡量住房价格的提升。通过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了解到,河东新区有一批小区于2018年12月改建完毕,相关数据是典型的事件冲击型数据,适用于双重差分法回归分析。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DID)一般用于出现外部冲击影响了一部分样本,且对另一部分样本没有影响的情况下,研究这次冲击的净影响。其基本思想是:将受冲击的样本视作实验组,再按照一定标准在未受冲击的样本中寻求与实验组匹配的对照组,而后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这次冲击的净效应。因此,控制小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后,不需要再控制小区特征变量,DID分析结果也不会受到不可观测的小区属性的影响。
由于北门地区小区海绵设施的建设时间较为模糊,而中央商务区未建设海绵设施,因此选取了若干个中央商务区小区作为对比,控制双向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单独考察“若干小区在2018年12月改造完成了海绵设施”这一事件对小区住房均价造成的影响。以各住宅小区的二手房成交价格Price及其对数形式为被解释变量,进行混合面板双重差分回归,样本包括已经完成海绵设施建设的住宅小区和未建设海绵设施的住宅小区。单个观测值为每小区每月情况。实证模型为
$ \begin{array}{l} \text { Price }=\text { cons }+\alpha \text { SPONGE }_{i, j}+ \\ \sum\limits_{i} \gamma_{i} D_{i}+\sum\limits_{j} \tau_{j} T_{j}+\varepsilon \end{array} $ | (2) |
其中:cons为常数项,ε为随机误差项。所有解释变量均为虚拟变量,即“是”取1,“否”取0。SPONGEi, j为小区i在月份j是否建设完成了海绵设施建设。α,γi,τj分别为相应解释变量的系数。Di表示若样本在小区i内,则Di为1,其余为0。Tj表示若样本在月份j内,则Tj为1,其余为0。
由于北门地区小区海绵设施的建设完成时间过于分散且无法准确界定,而可以确定河东新区若干小区海绵建设完成具体时间,因此本文以河东新区与中央商务区的小区进行对比。在控制小区固定效应的情况下,考察海绵设施建设完成事件冲击的影响。
3.2 海绵设施溢价测算在控制双向固定效应后,DID排除了由小区本身异质性带来的偏差,同时也控制了整体的时间趋势影响。回归结果如表 2所示。
变量 | (1)ln(小区均价) | (2)小区均价 |
是否已改建海绵设施 | 0.054 8*** | 385.2*** |
(0.011 9) | (111.0) | |
常数项 | 9.272*** | 10 703*** |
(0.016 5) | (156.8) | |
月度时间固定效应 | 控制 | 控制 |
小区固定效应 | 控制 | 控制 |
样本量 | 324 | 324 |
R2 | 0.944 | 0.944 |
注:使用稳健的标准误,*表示系数显著性水平。其中:* * *p < 0.01, * *p < 0.05, *p < 0.1。 |
表 2中“是否已改建海绵设施”的系数分别是0.054 8和385.2,说明改建海绵设施会使小区房价上涨5.48%,即上涨385.2元/m2。
进一步地,本文通过动态检验,验证了平行趋势假设,同时分析了在研究期内,溢价出现的时点。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中,已改建小区和未改建小区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应满足平行趋势假定,因此利用式(3)进行平行趋势检验,
$ \begin{array}{c} \ln (\text { Price })=\sum\limits_{j} \beta_{j} T_{j} \text { SPONGE }_{i}+ \\ \sum\limits_{i} \gamma_{i} D_{i}+\sum\limits_{j} \tau_{j} T_{j}+\varepsilon \end{array} $ | (3) |
其中βj为j月的溢价系数。平行趋势检验图如图 3所示,可以看出两组样本的小区均价在2019年2月之前的变化没有明显差异,在3月之后,改建过海绵设施的小区开始呈现出显著的溢价,溢价系数从5%到10%不等。
出现溢价的时间为2019年3月,与建设海绵设施的时间节点(2018年12月)不一致,这一现象可能与海绵设施的作用效果有关。刘康[19]统计了2001—2010年遂宁机场的降水量,发现各月份平均降水量如图 4所示。可以看出,遂宁市的雨季大约从每年3、4月份开始。
结合图 3和4可知,从2018年8月到2018年12月,两组样本的变化趋势一致。2018年12月实验组改建了海绵设施之后,并没有马上出现溢价,而是在第2年3月雨季来临之际,改建了海绵设施的小区开始出现明显的溢价。这一现象说明,在降雨量增大的雨季,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并重视海绵设施的作用,并在实际交易数据中愿意为海绵设施支付一定的溢价。同时,这一现象也证实了海绵城市建设确实能够促进和优化城市水管理,有效提升人居环境。在雨季来临之后的几个月,这个溢价逐步上升并达到稳定。从计量统计中观察到溢价为385.2元/m2左右,这个数字可以认为是由海绵设施(小区层面)带来的房屋单位面积价格提升。
3.3 长期溢价趋势针对河东新区与中央商务区(实验组和对照组)小区,进一步追踪搜集了其从2018年1季度到2020年4季度,为期3年的长期季度二手房成交均价数据,以进行长期趋势的对比分析。由于安居客二手房交易网站数据公开的规则限制,长时间价格数据仅能精确到季度数据,难以反映月度层面细致的住房价格变化,因此此处仅用季度数据进行长期趋势的对比,不作为主要计算依据。
参照式(3),Tj表示若样本在季度j内,则Tj为1,其余为0。Tj的系数βj为季度j的溢价系数,为图 5的纵坐标轴。图 5的横坐标轴为不同的季度,用末月份来表示。进行平行趋势检验,结果如图 5所示。
虽然实验组小区海绵设施建设开始时间不一,但根据经验可以合理推测施工期不会超过6个月,因此图 5检验了从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完成后2年的价格变化趋势。
从图 5可以看出,2018年第3、第4季度,以及2019年第1季度,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房价相对于2018年第1、第2季度没有显著差异,而从2019年第2季度开始,逐渐产生显著的房价溢价,后续的变化也相对平稳,在5%上下波动。从图 5可以直观地看出溢价长期持续存在,并且相较于短期测算结果,是相对稳定的。
4 海绵城市成本效益分析本节通过对海绵城市带来的各方面效益的计算,以及与建设成本的对比,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本效益情况。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总效益公式(1),首先计算由房地产市场溢价带来的整体环境、社会效益,再对直接经济效益——包括资源利用和费用节约两方面——进行估计,最后得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情况。
4.1 房地产价值提升根据《四川省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计划(2015—2017年)》,遂宁市试点建设海绵设施的区域包括3部分,见表 3。
建成区面积/hm2 | ||
河东新区(不包含圣莲岛) | 总面积 | 514.92 |
居住用地面积 | 223.19 | |
商服用地面积 | 67.44 | |
北门地区 | 总面积 | 170.87 |
居住用地面积 | 125.58 | |
商服用地面积 | 11.06 | |
河东新区圣莲岛部分 | 总面积 | 59.88 |
居住用地面积 | 31.03 | |
商服用地面积 | 13.12 | |
居住用地面积合计 | 379.8 | |
商服用地面积合计 | 91.62 | |
注:圣莲岛为河东新区单独统计的一部分。 |
假设表 3中试点区域居住用地平均容积率为2,则受到海绵设施溢价的建筑楼面面积为
$ 379.8 \mathrm{hm}^{2} \times 2=759.6 \mathrm{hm}^{2} $ |
根据节3.2测算,小区房价层面溢价估计为385.2元/m2,则建设海绵设施给目前遂宁市改建海绵设施的3个区域带来的居住用地(可测算的居住用地)住房价格提升为
$ 759.6 \mathrm{hm}^{2} \times 385.2 \text { 元 } / \mathrm{m}^{2}=29.26 \text { 亿元. } $ |
对于商服用地,假设其平均容积率为3,并且溢价与居住类相关(假设开发商在提供商铺等房地产产品时,其定价与居住同涨同跌),则改造区域的商业类房地产价值提升为
$ 91.62 \mathrm{hm}^{2} \times 3 \times 385.2 \text { 元 } / \mathrm{m}^{2}=10.59 \text { 亿元. } $ |
故海绵城市建设对遂宁市房地产市场的整体价格提升带来的经济效益为39.85亿元。从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文测算的主要依据385.2元/m2溢价,是海绵设施建设完成后1年内(具体在当年雨季)出现,因此认为该部分收益与建设成本发生在同期,不需进行现金流折现处理。
4.2 资源利用和费用节约1) 雨水回收收益。
参照闫丽娟等[20]对合肥市雨水利用的测算方法,测算雨水回收价值为
$ 雨水回收价值 = 雨水回收量\times\\ (自来水价格 - 雨水回收成本 )=\\ 海绵城区面积 \times 单位面积降雨量 \times \\ 雨水资源利用率 \times( 自来水价格 - 雨水利用成本 ) . $ |
文[20]中雨水回收的成本价为0.5~2.0元/m3,与雨水的作用有关,若仅用雨水作为园林灌溉、环保清洁等用途,则成本价最低,为0.5元/m3。根据遂宁市的具体情况,目前利用雨水的主要目的为园林灌溉,因此雨水成本价格取下限。经查阅得到遂宁市自来水价格为1.88元/m3。根据《四川省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计划(2015—2017年)》,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面积为25.8 km2,雨水资源利用率为2%。根据遂宁市气象站公布的数据,遂宁市年均降雨量约为955.5 mm。根据以上数据,得到雨水回收带来的每年效益为
$ \begin{array}{c} 25.8 \mathrm{~km}^{2} \times 955 \mathrm{~mm} \times 2 \% \times \\ (1.88-0.5) \text { 元 } / \mathrm{m}^{3}=68 \text { 万元. } \end{array} $ |
2) 防洪防涝成本节约。
遂宁市洪涝灾害频发。根据近年来关于遂宁市的洪涝灾害新闻报道,作者统计了自2012年以来遂宁市发生过的有记载的洪涝灾害,以及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如表 4所示。
洪涝灾害名称 | 发生时间 | 直接经济损失统计 |
8·16洪水 | 2020-08-16 | 10.85亿元 |
7·30特大暴雨 | 2020-07-30 | |
7·22强降雨 | 2019-07-22 | |
7·11涪江特大洪水 | 2018-07-11 | 20.14亿元 |
蓬溪暴雨 | 2015-06-29 | 562万元 |
三级暴雨警报 | 2014-08-09 | |
6·30特大暴雨 | 2013-06-30 | 1.04亿元 |
9·10洪水 | 2012-09-10 | 0.3亿元(畜牧部分) |
以有记载和报道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作为下限值;自2012年到2020年8年间,遂宁市洪涝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共计32.4亿元,平均每年3.6亿元。
根据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要求,保守估测未来降雨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将减少25%左右,因此粗略估算洪涝灾害的减少每年带来的价值约为
$ \text { 3. } 6 \text { 亿元 } \times 25 \%=9000 \text { 万元. } $ |
3) 城市管网维护费用节约。
根据遂宁市《2017年遂宁市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执行表》中的数据,2017年用于城乡设施维护管理的总费用为469万元,这个数据较上年度大幅减少,减少幅度为94.96%,而2016—2017年是遂宁市建设海绵城市初步取得成效的一年,因此可以认为这部分建设费用的减少,海绵设施功不可没。假设海绵设施在城市管网维护费用节约方面起到了80%的作用,城市管网等设施维护上带来每年节约的价值为
$ \begin{array}{r} 469 \text { 万元 } \div(1-94.96 \%) \times \\ 94.96 \% \times 80 \%=7069.2 \text { 万元. } \end{array} $ |
4) 地表污染治理成本节约。
根据遂宁市《2017年遂宁市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执行表》中的数据,从2016年到2017年,其他污染治理支出减少88.89%,2017年支出为2万元;水土保持支出2017年为52万元,同比减少56.57%。因此,在水资源污染治理方面每年估计的价值为
$ \begin{array}{l} 2 \text { 万元 } \div(1-88.89 \%) \times 88.89 \%+52 \text { 万元 } \div \\ (1-56.57 \%) \times 56.57 \%=83.73 \text { 万元. } \end{array} $ |
5) 小结。
上述1)~4)部分所计算的价值均为年均价值,即建设海绵城市之后每年会产生的价值。通过无限期折现的方式,将这部分每年产生的价值折算到当前时点。取折现率7%计算,则总计的资源利用和费用节约效益大约为23.17亿元。
$ \begin{array}{c} (68+9000+7069.2+83.73) \text { 万元 } \div \\ 7 \%=23.17 \text { 亿元. } \end{array} $ |
由节4.1、节4.2的计算结果可知,遂宁市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整体效益为住房价格提升和资源利用、费用节约带来的效益之和,即总计
$39.85亿元+23.17亿元=63.02亿元. $ |
根据《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统计表》,截至2018年底,遂宁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计划投资58.28亿元,已完成投资55.66亿元,低于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整体效益;再加上遂宁市目前仅部分地区建设海绵设施,若将来完成整个城市的海绵设施建设,很可能会发挥更大的效应,产生更高的效益。
5 总结本文在遂宁市近年来大力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下,收集住房市场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定量测算海绵城市建设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1) 改建海绵设施会使小区房价上涨385.2元/m2(即5.48%);2) 溢价出现的时点与遂宁市雨季出现时间一致;3) 遂宁市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在住房市场溢价方面带来的总经济效益为39.85亿元,而考虑缓解洪涝灾害和治理污染等各方面效益后,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为63.02亿元,超过了建设成本。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政府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切实提升生态环境,让居民感受到切实的好处,提升居住体验,因此居民在住房市场上愿意支付一定的溢价。海绵城市建设无论从经济可行性方面考虑,还是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都有好处,具有长远发展的潜力。具体的成本效益测算结果也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效益,整体社会福利得到正向提升,特别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方面。鉴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和引导,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1] |
周念清, 赵露, 沈新平, 等. 基于压力驱动模型评价长株潭地区水资源脆弱性[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7): 1061-1066. ZHOU N Q, ZHAO L, SHEN X P, et al. A DPSIR model fo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 in Chang-Zhu-Tan Area[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3, 41(7): 1061-1066. (in Chinese) |
[2] |
陶涛, 肖涛, 王林森, 等.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多目标优化设计[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7(1): 92-96. TAO T, XIAO T, WANG L S,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plan i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9, 47(1): 92-96. (in Chinese) |
[3] |
任心欣, 俞露.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REN X X, YU L.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7. (in Chinese) |
[4] |
杨林霞. 国内外海绵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5, 17(5): 71-75. YANG L X.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domestic and overseas[J]. J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ity, 2015, 17(5): 71-75. (in Chinese) |
[5] |
COUTTS A M, TAPPER N J, BERINGER J, et al. Watering our cities: The capacity for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to support urban cooling and improve human thermal comfort in the Australian context[J].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Earth and Environment, 2013, 37(1): 2-28. DOI:10.1177/0309133312461032 |
[6] |
LU P, YUAN T. Low impact development design for 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in USA[C]//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Xi'an, China, 2011: 2741-2744.
|
[7] |
LEE J M, HYUN K H, CHOI J S.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on runoff from a new district in Korea[J].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68(6): 1315-1321. |
[8] |
MONBERG R J, HOWE A G, RAVN H P, et al. Exploring structural habitat heterogeneity in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 (SUDS) for urban biodiversity support[J]. Urban Ecosystems, 2018, 21(6): 1159-1170. DOI:10.1007/s11252-018-0790-6 |
[9] |
俞孔坚, 李迪华, 袁弘, 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 城市规划, 2015, 39(6): 26-36. YU K J, LI D H, YUAN H, et al. "Sponge city": Theory and practice[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 39(6): 26-36. (in Chinese) |
[10] |
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 建设科技, 2015(1): 11-18. QIU B X. The connotation, approach and prospect of sponge city (LID)[J].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1): 11-18. (in Chinese) |
[11] |
王夏青, 孙思远, 杨萍, 等. 海绵城市建设下的生态效应分析: 以常德市穿紫河流域为例[J]. 地理学报, 2019, 74(10): 2123-2135. WANG X Q, SUN S Y, YANG P, et al.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effects under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t the Chuanzi River catchment in the Changde city,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74(10): 2123-2135. (in Chinese) |
[12] |
SHAO W W, LIU J H, YANG Z Y, et al. Carbon reduction effects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ity of Xiamen[J]. Energy Procedia, 2018, 152: 1145-1151. |
[13] |
HITZHUSEN F J, YEN N, SCHIEFFER J. Willingness to pay for LID environmental benefits[C]//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Low Impact Development Conference. Wilmington, USA, 2007.
|
[14] |
BOWMAN T, TYNDALL J C, THOMPSON J, et al. Multiple approaches to valuation of conservation design and low-impact development features in residential subdivis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2, 104: 101-113. |
[15] |
LONDOÑO CADAVID C, ANDO A W. Valuing preferences over stormwater management outcomes including improved hydrologic function[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13, 49(7): 4114-4125. |
[16] |
CHUI T F M, NGAI W Y. Willingness to pay for 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 in a highly urbanised city: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 in Hong Kong[J]. Water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2016, 30(1-2): 62-69. |
[17] |
WANG Y T, SUN M X, SONG B M. Public perceptions of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sponge city initiatives in China[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17, 122: 11-20. |
[18] |
DING L, REN X Y, CU R Z,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onge city" development plan in China: An evaluation of public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 life-cycle maintenance of its facilities[J]. Cities, 2019, 93: 13-30. |
[19] |
刘康. 近十年遂宁机场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气候特点和变化特征[J]. 科技传播, 2011(14): 32-33. LIU K.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and precipitation days at Suining Airport in the past ten years[J].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14): 32-33. (in Chinese) |
[20] |
闫丽娟, 郭富庆, 戴永胜, 等. 合肥市城区雨水利用效益分析[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1, 9(2): 126-129. YAN L J, GUO F Q, DAI Y S, et al. Pilot study of the current rainwater utilization in the urban area of Hefei[J].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9(2): 126-129. (in Chine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