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创视角下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基于雄安新区的案例研究
刘扬, 唐文哲, 王忠静    
清华大学 土木水利学院,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摘要:水务工程需要从整体角度进行一体化管理。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视角, 缺乏从不同利益相关方共同创造价值的角度对流域、区域和项目不同层次下如何实现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进行系统研究。该研究基于价值共创理论, 以雄安新区为例, 分析了水务工程在防洪排涝, 水生态环境保护, 取水、供水、用水和节水方面的管理需求, 构建了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模型, 分析了政策、管理和市场对水务工程一体化的迫切需求。结果表明:水务工程一体化需要水务工程管理部门主导, 运用信息技术, 与各级政府部门、用水方、工程参建方和运营方协同合作, 进行价值共创, 以实现流域、区域和项目多层次一体化管理。该研究成果可供政府水务工程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利益相关方进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参考。
关键词水务工程    一体化管理    雄安新区    价值共创    扎根理论    案例研究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works through value co-cre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Xiong'an New Area
LIU Yang, TANG Wenzhe, WANG Zhongj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management of waterworks should be integrated from a holistic view. Existing studies mostly focus on a single perspective, and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n how to realiz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works at the basin, region, and project levels through stakeholder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value co-creation theory, we establish 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works from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and explain why and how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ements adopt measures to achiev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works. Method We considered the Xiong'an New Area in China as an example and adopted a single-case method to explore the law behind the phenomenon. Following the data collection method of triangulation verification, multiple methods were used to collect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including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direct observation,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document review, such as official reports, archives, policy documents, and media reports. The Likert-5 score method was used to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and 87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o evaluate the management needs of waterworks. SPSS 24.0 software was applied to perform the sample mean estimation and calculate the Cronbach's α for the reliability test to analyze quantitative data in this study. For qualitative data, we adopted the grounded theory to perform open coding, principal coding, and selective coding successively to extract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 Furthermore, we established a model for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works and demonstrated the urgent needs for waterworks integration in terms of policies, management, and markets. Results All ratings of waterworks management needs are greater than 4, indicating that the Xiong'an New Area has urgent management needs in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rough independent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d coding by two researchers, 3 core categories, 12 main categories, and 24 subcategories are clustered according to the grounded theory and the core content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topic are extracted, including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needs of waterworks, the value co-creation process, and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wor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works requires the water management department to take the lead and coordinate with othe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water users, and project participants to jointly create value with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chieve multiple management objectives. Conclusions This study reveals the value co-creation process of all stakeholders i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works and makes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to manage waterworks, including (1) establishing a unified water management department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ntire management process of waterworks, (2) cooperating with othe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establish a coordinated operation mechanism combining drainage basins and regions for waterworks, (3) monitoring water demand and interactive feedback with water users as well as implementing dynamic water supply for production, domestic, and ecological use, (4) developing a unified 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5) effectively supervising the project participants of waterworks and integrating the planning,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waterworks to promot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resourc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references for government water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o coordinate stakeholders for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works.
Key words: waterworks    integrated management    Xiong'an New Area    value co-creation    grounded theory    case study    

水务工程具有取水、供水、用水、节水、防洪、排涝、污水处理和生态修复等功能,对城市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1]。水务工程管理涉及复杂的技术、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条件。中国现有水务工程管理主要依据行政区划,由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管理[2]。各地区水务工程管理部门不仅需要统筹管理区域内的各类水务工程,确保它们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要求;还需要从流域视角出发,考虑上下游区域的涉水利益,促进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整体角度对水务工程进行综合规划和管理非常必要。

水务工程管理涉及政府、建设单位、规划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供应商、运营方和用水方等众多利益相关方[3]。实现水务工程管理目标需要各方建立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共同参与价值创造过程,以高效集成和利用各方资源,最大化发挥水务工程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已有学者对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主要聚焦于城乡供水一体化[4-5]、信息管理一体化[6-9]、项目管理[10]等单一视角,缺乏从不同利益相关方共同创造价值的视角,对流域、区域和项目不同层次下如何实现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进行系统研究。为此,本研究旨在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从不同空间层次系统建立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模型,揭示各利益相关方进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的价值共创过程。

1 基于价值共创的研究框架

价值共创(value co-creation)最初应用于服务行业和B2C(business-to-consumer)市场[11-12],被定义为供应方和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13-14]。消费者主动贡献想法,与供应方一起将各自技术和能力等独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创造价值[13, 15]。近年来,价值共创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关价值共创的研究从早期关注供应商和消费者的二元关系逐步发展,将除了供应商和消费者以外的其他合作方也纳入了价值共创情境[16],并且逐渐应用于其他领域。

工程管理涉及复杂的专业知识,需要集成并协调不同利益相关方的知识和技术。价值共创为探究工程管理效率提升和价值创造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工程领域的价值共创可表述为“不同参与方集成并整合资源,通过合作共同创造价值的实践”[11]

价值共创过程基于价值主张、创造、传递和获取的逻辑进行[17-18]。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按“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与传递→价值获取”的逻辑进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研究,深入探究以水务工程管理部门为主导进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本文拟回答以下问题:1) 各类水务工程的管理需求如何;2) 进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的原因;3) 各利益相关方在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下的价值共创过程如何进行;4) 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目标;5) 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如何进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

2 研究方法 2.1 方法选择

本研究旨在探索政府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基于价值共创理论进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的原因及做法,属于“为什么”和“如何”型研究场景。案例研究方法关注情境[19],适合识别和展示过程并揭示其深层次的逻辑关系,对回答事件或行为如何发生及发生原因的“如何”和“为什么”型问题具有显著优势[20-22]。鉴于水务工程管理多利益相关方以及流域、区域、项目多管理层次的复杂性,现有单一视角的研究难以系统解答在不同利益相关方间和不同管理层次下进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的过程和机制,因而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单案例研究注重对人、事和情境深入描述,常与扎根理论融合,通过充足的证据描绘内在联系或过程[23]。因此,本文采用单案例方法进行研究。

2.2 案例选择

本文选择雄安新区作为案例对象,主要原因包括:1) 典型性。雄安新区是2017年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其水务工程管理面临恢复白洋淀生态功能、统筹城市水系和城市建设、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多重任务。研究雄安新区对水务工程管理模式的探索,能够为其他地区开展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提供有益借鉴。2) 启发性。雄安新区所在区域水资源短缺,需要进行跨流域水资源补给;雄安新区下辖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需要从新区角度统筹管理水务工程;所在区域有多个水务工程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选择该案例能够从流域、区域和项目层次多方位进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研究。3) 资料可得性。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具有丰富的政府文件和新闻报道;同时,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了定量和定性的一手数据,能够探究案例中的深层规律。

2.3 案例简介

雄安新区涵括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规划面积1 770 km2。雄安新区地处大清河流域,白洋淀承接上游安格庄水库、龙门水库、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口头水库和横山岭水库6座大型水库,以及白沟引河、萍河、瀑河、漕河、府河、唐河、孝义河、潴龙河8条河流和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下游接赵王新河、大清河和新盖房分洪道。随着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加快推动,容东片区、高铁片区等已初具规模。随着白洋淀生态补水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水务工程管理在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非常关键。如何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思路,管好水、治好水、用好水,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恢复白洋淀生态功能,是当前新区管委会面临的重要任务。雄安新区需统筹管理取水、供水、用水、污水处理、节水、防洪、排涝、生态修复等水务工程,促进水务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

2.4 数据收集方法

本研究遵循三角验证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进行问卷收集、访谈、工程现场考察,并通过收集报告、档案资料、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等内外部资料进行补充验证,确保数据的广度和深度。数据来源主要包括:1) 问卷调研。问卷第1部分收集调研对象基本信息,第2部分采用Likert-5分法对水务工程管理需求进行评估。共发放和回收87份问卷。调研对象具体信息见图 12。2) 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来自雄安新区区级以及容城县、安新县和雄县县级部门的32位水务工程管理与技术人员,访谈内容为雄安新区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需求及做法,整理出的访谈记录共22 922字。3) 内部资料。内部资料包括水务工程管理相关报告和规章制度等。4) 外部资料。外部资料包括公开性政策法规、新闻报道、采访、学术论文等。

图 1 问卷调研对象工作单位分布

图 2 问卷调研对象从业年限分布

2.5 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利用SPSS 24.0软件对定量数据进行均值分析(sample mean estimation)和可靠性检验(reliability test),通过比较问卷指标得分均值对指标进行排序,并计算Cronbach系数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

对于定性数据,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对数据依次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以从案例资料中提炼所需信息、发现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逻辑。编码的基本规则如表 1所示。例如,S-L表示从政策文件或内部报告中获取的二手数据;I-M3表示从雄安新区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及企业相关专家的访谈中获取的数据,并通过编号最后面的阿拉伯数字对不同部门和企业进行了区分。

表 1 定性数据编码基本规则
编码层级 字母 表示含义
1-数据类型 I 访谈数据
S 二手数据
2-数据来源 M 雄安新区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及企业
X 雄县水务工程管理部门
A 安新县水务工程管理部门
R 容城县水务工程管理部门
L 政策文件、内部报告
T 讲话、采访
N 新闻报道

3 调研结果与分析 3.1 定量数据分析

通过问卷调研了雄安新区水务工程管理需求情况,结果如表 2所示。其中:1分表示很不需要,5分表示很需要。Cronbach's α值为0.956,表明样本数据具有高内部一致性信度。

表 2 雄安新区水务工程管理需求
指标 得分 排序
防洪排涝工程
通过建设多功能城市水系网络,提升排涝能力 4.71 1
通过建设水利枢纽和堤防工程,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4.63 3
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通过白洋淀流域环境监测、治污和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水生态环境 4.69 2
通过完善污废水处理设施,控制水污染 4.56 7
通过建设海绵城市,促进雨洪资源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 4.48 10
通过水生态环境及城市景观一体化建设,实现水城共融 4.36 14
取水和供水工程
通过水利枢纽工程调蓄水源 4.60 4
通过建设供水管网设施保障供水 4.59 5
通过调水工程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4.57 6
通过完善净水处理和检测设施,保障供水水质 4.55 8
通过完善地下水开采和使用监控系统,控制地下水超采 4.53 9
用水和节水工程
通过水利工程优化调度,保障生态用水 4.43 11
通过完善农村饮水工程,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4.42 12
通过完善灌溉设施,促进农业节水 4.40 13
通过普及节水器具、加强工业循环用水、降低供水漏损和推行再生水回用,促进城市节水 4.26 15
均值 4.52

表 2可知,雄安新区水务工程管理需求各项指标得分均超过4,表明雄安新区水务工程在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保护,取水、供水、用水和节水方面均有迫切的建设管理需求。

1) 防洪排涝工程。

雄安新区内分布有大清河支流白沟河和赵王河水系,其上游位于太行山的迎风坡,常出现洪量大、时间长的集中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由于雄安新区规划的起步区地势较低,需通过河道堤防工程抵御洪水灾害;白洋淀作为起步区的承泄水体,当其水位高于起步区时,需要通过泵站抽排水入淀。雄安新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管理需充分发挥上游水库、蓄滞洪区、行洪河道、水利枢纽和堤防工程的防洪功能,保障新区水安全;应通过建设多功能城市水系网络、完善排水管网和河道干渠等工程设施,提高排涝能力。

2) 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白洋淀生态修复和水质改善是雄安新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需解决白洋淀入淀水量不足、水质污染、淀泊退化等问题,避免社会经济活动挤占淀区生态空间;需通过补水工程、生态堤岸、城边淀边湿地、沿河绿色生态廊道等生态工程建设恢复白洋淀良性生态系统和提升水质;需通过在流域层次系统规划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控制水污染,减少入河入淀污染负荷。同时,应通过河淀水系、生态湿地、绿色生态廊道、郊野公园和城市景观一体化建设,实现雄安新区水城共融、宜业宜居。

3) 取水、供水、用水和节水工程。

雄安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难以满足生态、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需统筹调配上游水库水、外调水、地下水和再生水资源,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进行生态补水,以恢复白洋淀良性生态系统。

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用水以地下水为主。应重视农业节水灌溉,严格限制新增地下水开采许可,建立完善的地下水开采监控系统,进行用水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同时,需通过建设输配水管网完善农村饮水系统,并引接南水北调水源,减少地下水开采,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对于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需系统规划建设供水管网设施,以满足新区大规模建设用水和不断增长的生活用水需求,并通过完善净水设施和加强水质检测,保障供水安全。同时,应通过普及节水器具、加强工业循环用水、降低供水漏损和推行再生水回用,促进城市节水,实现水资源循环高效使用。

3.2 定性数据分析

基于扎根理论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逐句分析,提炼出与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相关的词句,并通过贴标签、概念化和范畴化过程,对筛选出的词句进行梳理和简化,完成开放性编码,形成副范畴。在开放性编码基础上,进行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主轴性编码旨在发现和建立开放性编码得到的不同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副范畴聚类出主范畴,以深入理解和发展现有范畴[24]。选择性编码则是通过进一步明确范畴间关系,归纳和探索出核心范畴,以联接主范畴和副范畴,形成研究脉络。

本研究通过两名研究员背靠背数据分析与编码,最终形成了3个核心范畴、12个主范畴和24个副范畴,并提炼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核心内容。核心范畴和主范畴的关系如表 3所示:政策要求、管理需求和市场需求共同形成“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需求”的核心范畴;水务工程各管理部门一体化管理、水务工程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部门协作、水务工程管理部门与用水方交互反馈以及水务工程管理部门监管工程参建方和运营方共同形成“价值共创过程”的核心范畴;流域与区域协调联动、水务工程多功能协同、区域一体化运营、水资源供应动态调配和项目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共同形成“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的核心范畴。相关内容将在第4节进一步讨论。

表 3 核心范畴和主范畴的关系
核心范畴 主范畴
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需求 政策要求
管理需求
市场需求
价值共创过程 水务工程各管理部门一体化管理
水务工程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部门协作
水务工程管理部门与用水方交互反馈
水务工程管理部门监管工程参建方和运营方
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 流域与区域协调联动
水务工程多功能协同
区域一体化运营
水资源供应动态调配
项目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

4 案例讨论

本研究基于“条件→行为→结果”的范式模型,依据数据分析得到的“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需求”“价值共创过程”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3个核心范畴的过程递进关系,构建出基于价值共创的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模型,如图 3所示。雄安新区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需考虑政策要求、管理需求和市场需求,各利益相关方协同合作进行价值共创,最终实现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目标。

图 3 基于价值共创的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模型

4.1 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需求

雄安新区依托白洋淀建设,涵括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需要在原有水务工程的基础上统筹规划,以承担水资源配置与利用、水灾害防护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多重功能。区域内水务工程具有迫切的一体化管理需求(编码结果见表 4),具体如下:

表 4 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需求的编码结果
主范畴 副范畴 典型证据
政策要求 政策文件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加强补水、治污、防洪一体化建设”“调整完善流域防洪布局,统筹流域防洪与区域防洪、城市排涝”“应当实行流域与行政区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流域联合执法和联防共治机制” (S-L)
重要指示 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S-T)
管理需求 流域一体化管理需求 白洋淀修复必须从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等方面推进(S-N)
这里水系复杂,管理困难,上游如果有污染物会漂流到下游(I-A)
区域一体化管理需求 以前排涝按照县城需求规划,但现在建设新区,排涝设施要整体规划才能满足需求(I-R)
白洋淀涉及十几个乡镇,县级湖长多,管理任务量很大,要向上延伸、整体管理(I-A)
最好能在新区建立3个县统一的水务工程管理制度(I-X)
项目一体化管理需求 涉水事务需要一体化管理,让管理部门参与建设,统一建设和运管(I-R)
市场需求 生产用水需求 施工期用水多,竣工后用水少了,有一定的周期性(I-R)
主要用水方是农业用水,目前农业用水大规模减少,地下水位回升(I-R)
生活用水需求 未来新区建成后农业用水需求减少,转化为城市用水。要容纳500万人,一定会持续性地需要很大用水量(I-A)
生态用水需求 白洋淀需要通过补水优化水质,面源污染处理有一定进展(I-M3)

1) 政策要求。已出台的多项政策法规明确了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要求,强调应依据系统治理的思路,统筹协调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治水目标。例如,《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指出应“坚持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中规定应“加强补水、治污、防洪一体化建设”等。

2) 管理需求。雄安新区地处大清河流域,白洋淀承接上游6座大型水库、8条河流和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下游接赵王新河、大清河和新盖房分洪道,水系复杂。水务工程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水资源协调调度和污染物排放等。同时,区域内雄县、容城、安新3县原有水务工程管理制度不同,已有水务工程均基于县域需求规划,需要从雄安新区区域整体角度建立统一的水务工程管理制度,对水务工程进行系统规划,以适应新区发展目标。由于水务工程涉及复杂的技术、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条件,且往往具有供水、防洪和生态修复等多种功能,需建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机制,使规划设计方案系统考虑建设与运营需求,充分发挥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多功能协同作用,提高项目绩效。

3) 市场需求。雄安新区地处华北平原,农业灌溉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且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大量的生产用水需求。随着新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规模将会逐渐扩大,生活用水需求随之增加,生产用水需求大幅减小。雄安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各用水方所需水资源量不断变化,要求水务工程进行水资源动态供应。

4.2 价值共创过程

雄安新区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体系涉及相关方包括上级政府部门、水务工程管理部门、新区相关政府部门、上下游区域相关政府部门、水务工程建设方、水务工程运营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方。基于雄安新区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需求的价值主张,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的价值共创过程如表 5图 4所示。

表 5 价值共创过程的编码结果
主范畴 副范畴 典型证据
水务工程各管理部门一体化管理 水务工程各管理部门协同 汛期第一要保安全,但也要确保排的水质满足入淀要求,要各部门形成合力(I-R)
我们对接的污水厂、管网设施和入淀方面的管理部门一体化的话,能大大提高办事效率(I-M2)
河长制就是为了解决“九龙治水”的问题,通过河长来协调各方(I-A)
水务工程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部门协作 上级政府部门监管 上游水库是由省一级进行调度的(I-R)
省里取水许可管控非常严,要上报至省水利厅(I-A)
防汛涉及到堤防和基站,需要省级、新区、市级进行多层次发文(I-A)
区域内相关政府部门协同 结合智慧水务,联合气象部门实现防洪预警,通知村民尽快撤离(I-A)
跨越河道项目现在很重视,比如铁路跨河道和分洪道,涉及水务和交通多方面(I-X)
流域上下游相关政府部门协同 水务工程的环保、水资源管理等问题要和上下游的北京、天津协调管理(I-R)
水务工程管理部门与用水方交互反馈 用水方向水务部门反馈 农村饮水方面,可以通过智慧平台上看各户能不能用上水、具体用了多少水来管(I-A)
水务部门调配各方用水 再生水主要用在道路浇洒、绿地绿化和公厕用水,调配在不同用途(I-M2)
现在大规模建设有刚性用水需求,近期要解决建设期间急剧增长的用水问题,远期可以考虑再生用水循环(I-R)
水务工程管理部门监管工程参建方和运营方 水务部门监管工程参建方 要加大监管,确保施工过程不会发生水土流失(I-X)
地表水难以满足用水需求,要避免没有取水许可的施工单位偷采地下水。做好监管非常重要(I-R)
水务部门监管工程运营方 新区出台了针对泵站工程的制度,对运行管理情况进行考核来监督管理方(I-M1)
自来水厂由第三方承包,要进行监督和管理(I-X)

图 4 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的价值共创过程

雄安新区的案例调研结果表明,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在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的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优势实现水务工程各管理部门协同,对新区水务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营进行一体化管理,有效避免“九龙治水”问题,提高水务工程管理效率。

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在不同政府部门间的价值共创过程包括上级政府对水务工程管理部门的监管以及水务工程管理部门与区域内和上下游区域相关政府间的协调。上级政府需要依据政策要求在上下游水库调度、取水许可、饮水工程建设运营等方面对水务工程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实现防汛、供水、饮水安全和控制地下水开采目标。同时,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与区域内环保、应急管理、交通和气象等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对交通基础设施跨越河道项目等统筹规划管理,并结合智慧水务实现防洪预警等,加强补水、治污、防洪一体化建设。对于流域层次的管理工作,水务工程管理部门需与流域上下游相关政府部门协同,实现流域层面水资源统一调度、水灾害联合防治和生态水环境协同保护。

此外,水务工程管理部门与用水方的价值共创过程需要双方建立交互反馈机制:水务工程管理部门通过防洪排涝工程、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取水供水工程和用水节水工程保障用水方用水,对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进行分类分质供应,并通过用水方的用量反馈进行水量供应的动态调配,以高效利用水资源。

对于水务工程建设和运营的价值共创过程,水务工程管理部门需有效监管水务工程参建方和运营方,严控施工地下水开采和确保施工过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并落实泵站等水务工程运行管理考核办法,促进水务工程标准化、专业化运营。同时,水务工程建设企业和运营企业应进行价值共创,使建设过程充分考虑运营需求;用水方对水务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进行社会监督,使工程建设更好适配用水需求;除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外的其他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对水务工程建设和运营进行监管。

4.3 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

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编码结果如表 6所示。

表 6 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的编码结果
主范畴 副范畴 典型证据
流域与区域协调联动 全流域管理水务工程 雄安新区内源治理与外源截污并重,与上游保定市协同制定政策,白洋淀流域建设了37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持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S-N)
截至2022年3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天津干渠向雄安新区累计供水5 647万m3,有效保障雄安新区水资源供应(S-N)
自2017年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通过沙河、唐河、蒲阳河、瀑河、北易水、北拒马河等退水闸向白洋淀及上游河流实施生态补水24.78亿m3,改善了白洋淀水生态环境(S-N)
水务工程多功能协同 水资源管理与水灾害防治协同 排水渠系原来就是排水,现在转变治水思路,进行灌排两用,水量充足时会从白洋淀引水(I-A)
海绵城市建设要满足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功能(I-R)
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保护协同 河道需要同时满足生态和水利两个功能(I-R)
水灾害防治与水环境保护协同 河道附近的景观工程要保证不影响河道防洪功能(I-R)
区域一体化运营 标准化维护 各村自己维修供水饮水工程专业化较低,维修及时的地下水浪费少,维修不及时的话会多跑水(I-R)
堤防和泵站工程的运营管理对专业性要求很高,要有专业的团队做(I-X)
一体化收费 考虑商业用水和居民用水等不同用途制定收费标准,有利于全域的收支平衡(I-M2)
现在城乡水费还存在差价(I-R)
水资源供应动态调配 多用途用水调配 再生水使用还有很大空间,要看居民对使用再生水的态度来调整生活和生态用水的配置(I-M2)
城乡用水调配 南水北调水主要供应城市用水,未来也要在农村全部覆盖(I-M1)
项目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 产业链集成 水土保持需要在设计阶段考虑,否则施工方不了解相关要求(I-R)
公司负责生态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在建设过程考虑运营需求。水利、生态、环保相关的工程都由雄安集团承建和运营,岸上岸下各种流程全部打通(I-M2)

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与其他各相关方形成协同机制,共同进行价值创造,以在流域和区域层次优化资源配置,高效管理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防洪排涝、河淀生态修复等涉水工程,实现如下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

1) 流域与区域协调联动。

在调水补水工程方面,根据雄安新区水资源短缺情况,需通过流域和区域协调机制,调取引江水、引黄水、上游水库水补给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2020—2021年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共向雄安新区供应了2 260万m3水资源,保障了新区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沙河、唐河等向白洋淀及上游河流补水累计超过24亿m3,对恢复白洋淀生态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方面,通过流域与区域协调联动,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的优势,有利于在流域层次动态监控河湖水域违法违规行为并及时预警和处理,有助于严控流域内非法排污、实行退耕还淀、控制沿河沿淀农药化肥使用、规范水产和畜禽养殖、清理河道采砂采矿围垦及侵占水域岸线,以防治水污染和恢复白洋淀生态系统。

在防洪排涝工程方面,应通过流域与区域协调机制进行库淀联合调度,充分发挥上游水库拦蓄洪水、河堤防洪保护、洼淀区蓄滞洪水、上下游入淀出淀河流疏排洪水等水务工程协同作用,保障雄安新区、廊坊、沧州和天津等地的防洪安全。同时,需统筹防洪圈内外防洪与排水体系,系统布局排涝工程,确保城市水系行洪通道和排干渠协调良好,以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2) 水务工程多功能协同。

统筹管理各类水务工程,有利于充分发挥水务工程多功能协同作用,高效实现供水、治污、防洪、排涝、生态系统保护目标。防洪排涝体系可兼具生态保护功能,通过生态堤岸、河道清淤、排灌渠、沿河拦蓄工程、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城边淀边湿地等建设,既能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又可减少汛期水体污染,保护白洋淀生态环境。雄安新区河湖系统治理不仅可加强防洪排涝能力和改善白洋淀生态系统,还可通过建设沿河生态廊道、郊野公园、滨水景观等使水务工程兼具休闲娱乐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功能。

3) 区域一体化运营。

雄安新区应对区域内水务工程运营进行一体化管理,对同类水务工程采用统一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标准,高效配置专业运维人员,统一进行设备采购与维护,以降低运维成本。应明确水务工程运营主体和管理职责,建立运营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监管,确保水务工程运行安全并满足功能要求。应基于信息技术实施水务工程一体化运行管理,以实现水务工程高效运营。例如,基于一体化运营智慧管理平台,可根据气象和水文情况及时预警,迅速制定合适的防洪排涝方案,采取库淀联合调度等应急措施,有效应对气象灾害,保障城市防洪安全。

4) 水资源供应动态调配。

通过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和用水方的交互反馈,应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动态调配。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防洪排涝、河淀生态修复等涉水工程一体化管理,有助于保障多源分类分质供水。生活、工业、农业、生态各用水方所需水资源量不断变化,应建立多源供水动态调整机制,实时监控不同用途需水量,依据市场需求进行不同用途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5) 项目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

水务工程应进行项目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在规划设计方案中系统考虑建设与运营需求,充分发挥水务工程的综合效益,并与城市建筑、交通、景观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从补水、治污、防洪整体优化视角充分发挥水务工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应一体化管理水务工程参建各方,高效集成产业链资源;建立标准化建设管理制度与流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产业链监管体系,并结合信息技术实现工程建设数据实时共享、施工过程全维可视,确保对工程建设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管控,以实现水务工程质量、安全、成本、进度和环保目标。例如,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施工用水需求量大,应完善施工现场取水许可审批制度,系统规划取水、引水、用水、排水管线,确保工程建设所需作业用水、环保用水和劳务人员生活用水正常供应;同时,应提高施工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强排水监控,确保排放水质达到入河入淀标准。

4.4 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建议

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提出了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体系(见图 5),为政府水务工程管理部门进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提供参考。

图 5 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体系

根据图 3的模型,水务工程在政策、管理和市场方面均有重要的一体化管理需求,为水务管理部门、各级政府部门、用水方、工程参建方和运营方间的协同合作提供动力,使众多利益相关方共同进行价值共创过程(图 4),对流域、区域和项目层次的水务工程进行一体化管理(图 5),进而实现水务工程水资源配置优化、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灾害高效防治和水生态环境优良的管理目标。

建立水务工程智慧化管理平台可以为一体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进行多方协同,并在流域层次监测和采集河淀地理环境、水文、水环境、水生态和土地利用等数据,与水务工程建设运营和社会经济数据集成并进行深度分析。将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防洪排涝、供水、用水管理功能纳入同一平台,打破信息壁垒,能够支持流域与区域协调联动、水务工程多功能协同、区域一体化运营、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动态调配以及项目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实现水务工程一体化、智慧化管理。

综上所述,对水务工程管理部门进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 与各级政府部门协作,建立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务工程协调运行机制,高效实现补水、治污、防洪目标;

2) 进行水务工程各管理部门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水务工程多功能协同作用;

3) 与生活、农业、工业、生态用水方交互反馈,监控各用水方需水量,实施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动态调配;

4) 有效监管水务工程运营方,一体化管理区域内水务工程运营,建立区域内统一的运营管理制度,降低监管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5) 有效监管水务工程项目参建方,一体化管理水务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促进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

以上措施能有效提高水务工程项目绩效,高效实现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有助于统筹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统一管理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回用,保障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和水生态。在此过程中,需建设水务工程智慧化管理平台应对流域与区域多源数据采集、传输、融合、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的挑战。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通过问卷调研的定量数据分析了水务工程在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保护、取水、供水、用水和节水方面的管理需求,并依据扎根理论和单案例方法进行质性研究,识别出“水务工程一体化需求”“价值共创过程”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3个核心范畴,构建了基于价值共创的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模型。本研究发现,水务工程一体化具有政策、管理和市场方面的迫切需求,需要水务工程管理部门主导,与各级政府部门、用水方、工程参建方和运营方等利益相关方进行价值共创,以实现流域、区域和项目多层次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进一步揭示了各利益相关方进行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的价值共创过程,并结合信息技术提出了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体系。

本研究揭示了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的价值共创机理,为政府水务工程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水务工程利益相关方进行流域、区域和项目层面的一体化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研究的模型局限于雄安新区单一案例,并受限于雄安新区建设阶段,未能进行不同管理阶段的纵向研究。未来可采取追踪式案例研究,进一步探讨雄安新区水务工程一体化管理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并增加研究样本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以提高研究普适性。

参考文献
[1]
黄山. 水务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 北京水务, 2009(S1): 23-25.
HUANG S. Thoughts on the reform of the water works management system[J]. Beijing Water, 2009(S1): 23-25. (in Chinese)
[2]
梁慧稳. 流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下水权配置与定价[J]. 东北水利水电, 2002, 20(5): 1-4.
LIANG H W. Disposing water right and fixing price under integration management of water affair in river basin[J]. 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of Northeast China, 2002, 20(5): 1-4. DOI:10.3969/j.issn.1002-0624.2002.05.001 (in Chinese)
[3]
刘梅, 闫健卓, 于涌川. 北京"智慧水务"框架下的数据资源体系研究[J]. 水利信息化, 2014(4): 5-10.
LIU M, YAN J Z, YU Y C. Research on data resources system under Beijing "smart water" framework[J]. Water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 2014(4): 5-10. DOI:10.3969/j.issn.1674-9405.2014.04.002 (in Chinese)
[4]
沈大军, 姜素梅.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制度分析[J]. 水利学报, 2005, 36(9): 1143-1146.
SHEN D J, JIANG S M.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water affairs[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5, 36(9): 1143-1146. DOI:10.3321/j.issn:0559-9350.2005.09.020 (in Chinese)
[5]
张钡.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04.
ZHANG B.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related affairs in town and country[D].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2004. (in Chinese)
[6]
杨明祥, 蒋云钟, 田雨, 等. 智慧水务建设需求探析[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4(1): 133-136, 144.
YANG M X, JIANG Y Z, TIAN Y, et al. Demand analysis of smart water resource[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54(1): 133-136, 144. DOI:10.16511/j.cnki.qhdxxb.2014.01.005 (in Chinese)
[7]
叶朝俐. 西安市水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YE Z 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Xi'an City water affai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D].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 (in Chinese)
[8]
吴昊, 夏中华. 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天津水务信息化顶层设计[J]. 水利信息化, 2018(5): 18-23, 43.
WU H, XIA Z H. Top-level design about water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 of Tianjin based on cloud service platform[J]. Water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 2018(5): 18-23, 43. (in Chinese)
[9]
王晓辉. 信息化思维下深圳市智慧水务建设思考[J]. 水利信息化, 2019(4): 68-72.
WANG X H. Thoughts on intelligent water affairs construction under informatization thinking in Shenzhen City[J]. Water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 2019(4): 68-72. (in Chinese)
[10]
张传雷, 吴冰, 宋军. 水务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探讨[J]. 水利技术监督, 2016, 24(6): 60-61, 88.
ZHANG C L, WU B, SONG J. Discussion on the general contract management mode of design,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water works project[J]. Technical Supervision in Water Resources, 2016, 24(6): 60-61, 88. DOI:10.3969/j.issn.1008-1305.2016.06.022 (in Chinese)
[11]
ERIKSSON P E, LEIRINGER R, SZENTES H. The role of co-creation in enhancing explorative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in project-based settings[J].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48(4): 22-38. DOI:10.1177/875697281704800403
[12]
PAYNE A F, STORBACKA K, FROW P. Managing the co-creation of valu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 36(1): 83-96. DOI:10.1007/s11747-007-0070-0
[13]
PRAHALAD C K, RAMASWAMY V. Co-creation experiences: The next practice in value creation[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4, 18(3): 5-14.
[14]
VARGO S L, LUSCH R F.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1): 1-17.
[15]
VARGO S L, MAGLIO P P, AKAKA M A. On value and value co-creation: A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logic perspective[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6(3): 145-152.
[16]
PINHO N, BEIRÃO G, PATRÍCIO L, et al. Understanding value co-creation in complex services with many actors[J]. 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 2014, 25(4): 470-493.
[17]
VARGO S L, LUSCH R F. Institutions and axioms: An extension and update of service-dominant logic[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6, 44(1): 5-23.
[18]
王琳, 陈志军. 价值共创如何影响创新型企业的即兴能力: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20, 36(11): 96-110, 131.
WANG L, CHEN Z J. How does value co-creation affect the improvisational capabilities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 A case study based on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J]. Management World, 2020, 36(11): 96-110, 131. (in Chinese)
[19]
黄江明, 李亮, 王伟. 案例研究: 从好的故事到好的理论: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理论构建研究论坛(2010)综述[J]. 管理世界, 2011(2): 118-126.
HUANG J M, LI L, WANG W. Case studies: From good stories to good theories: A review of the Chinese business management case and theory building research forum (2010)[J]. Management World, 2011(2): 118-126. (in Chinese)
[20]
EISENHARDT K M, 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 25-32.
[21]
井润田, 孙璇. 实证主义vs. 诠释主义: 两种经典案例研究范式的比较与启示[J]. 管理世界, 2021, 37(3): 198-216.
JING R T, SUN X. Positivism vs. interpretivism: Comparison of two classic case research paradigms and their inspirations[J]. Management World, 2021, 37(3): 198-216. (in Chinese)
[22]
王振波. 国内案例研究方法的图景概况与审思评判[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2, 15(3): 335-346.
WANG Z B. An over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domestic case study method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Case Studies, 2022, 15(3): 335-346. (in Chinese)
[23]
周文辉, 林华, 陈晓红. 价值共创视角下的创新瓶颈突破案例研究[J]. 管理学报, 2016, 13(6): 863-870.
ZHOU W H, LIN H, CHEN X H. A case study on eliminating bottlenecks to innovation through value co-cre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6, 13(6): 863-870. (in Chinese)
[24]
刘小平, 邓文香. 虚拟CSR共创、消费者互动与共创绩效: 基于扎根理论的单案例研究[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9, 12(5): 509-520.
LIU X P, DENG W X. Virtual CSR co-creation, consumer interaction and performance co-creation: A single case stud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Case Studies, 2019, 12(5): 509-520.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