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百年刊庆专栏
《清华大学学报》之过去、现在与未来
文章来源:新清华
 

《清华大学学报》创刊于1915年时称《清华学报》,迄今已整历90春秋,其间发表论文8000余篇。作为学术窗口,它展示了清华大学丰厚的学术积淀,作为学术园地,它亦培育了清华的一代代学人。今天,我们庆祝她诞生90周年,就是要总结经验,更新理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光大清华优秀传统,把《清华大学学报》办成更具影响力的优秀期刊,为一流大学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一、影响深远的历史

学报自1915年创刊,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氛围中,以“博通今古,融贯中西”,“阐发学理,宣扬文化”为宗旨,用至真、至善的精神为学术创新构筑了一个学术高地。清华一代学术大师均有著述在于其中。仅在1950年以前就发表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金岳霖、马寅初、顾颉刚、王力、赵元任、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俞平伯、钱穆、张岱年、朱光潜、梅贻琦、叶企孙、吴有训、丁文江、翁文灏、顾毓琇、周培源、钱伟长、张维、张光斗等的论文近百篇。这些作品引领了当时的学术潮流,不少为所在学科的奠基之作或代表作,涉及哲学、历史、考古、宗教、语言、文学、教育、政治或曰“国学”和科学技术等广泛领域,多为原创性作品,至今仍为专业学者称道和引用。

在此,尤应一提的是曾做过学报编辑的叶企孙、梁思成、梅贻琦、闻一多、曾昭抡、潘光旦、萨本栋、顾毓璓、朱自清先生。其中叶企孙先生在1917年尚为学生时,从一名学报的学生英文编辑,到在学报发表其第一篇论文,又成为一位清华教师,到担任学报编辑部主任,再成长为名驰世界的一位科学大师。在他与学报的情结中,折射出学报在培育学术人才方面的积极功用。

 

二、与时俱进的《清华大学学报》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学报》于1955年复刊,为理工类的综合性期刊。1986年学校创办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理工类学报相应更名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适应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学术交流,1996年学校又创办了《清华大学学报》(英文版)。已发表了7000余篇论文,被Ei收录约4200篇,位居中国科技期刊的榜首,占同时期Ei收录清华大学论文总数的15%以上。

学报自1955年复刊以来,已出版45卷,逐渐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工作的两院院士中有41人在学报发表过300余篇论文,不乏作者的首篇论文或学科奠基性论文。其中,仅温诗铸院士作为作者之一的就有40篇,涉及材料、摩擦学等领域。他在195919631982年发表的论文先后被前苏联《机械文摘》收录和获得机械工程学会、清华大学优秀论文奖。1988年,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又发表了论文29篇。此外,《清华大学学报》还刊登与摩擦学相关的论文103篇,作者涵盖清华大学18个相关院系和国内其他29个单位。《清华大学学报》还先后于198719901994年出版摩擦学专辑。2003年还为举办的摩擦学前沿研讨会的论文出版英文版专辑,较集中地反映了摩擦学研究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壮大。与之类似的学科还有:电力系统,高景德、卢强、韩英铎三位院士在学报上共发表论文50余篇;工程力学,在学报发表论文420余篇;。由此可见,学报在促进我校学科建设的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报在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下,声誉不断扩大。仅据2004年的统计,近4年学报所发背景项目获得国家三大奖的论文达176篇。被EiCAMR等文摘机构和数据库收录,并在中国期刊网等、万方数字化期刊网等全文上网。在国家和权威部门组织的评奖活动中所获荣誉有:首届国家期刊奖(1999),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2),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4)。教育部历届优秀期刊一等奖;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历次“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等。英文版学报继2003年被Ei收录后,2005年入盟ElsevierDirect,使英文版进入更广泛的国际视野。

《清华大学学报》获得今天这样的声誉,主要基于:一是有良好的论文产出基础,学校拥有数量庞大、高水平的作者群,一流的研究条件和实验设备,丰富而又有前瞻性的研究项目;二是学校重视学报的发展,及时给予办好学报的政策,创造良好的办刊环境;三是建立了有10名院士和5名美、英、俄罗斯等国院士的编委会和一支爱岗敬业的学报编辑队伍。他们认真执行国家关于编辑出版的法规政策,严把学术和编辑质量,避免炒作、抄袭。编辑部还坚持自身提高,发表了40余篇有关期刊编辑的论文。并聘请1名外籍专家作语言编辑,还接收过4人次国内访问学者。学报编辑部,与时俱进,率先在同行中自主开发并不断完善编辑部现代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办公效率。为了充分发挥学报的论文潜力,在期刊界首次将自己的全部过刊数字化。2001年出版了校庆90年“纪念光盘”,以志庆贺,并向图书馆、档案馆、版权图书馆、校友等赠送。它不仅具有专业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史学研究价值。后于2002年和2003年分专业索引上载至校园网和广域网,使清华学报的综合性与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性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地缓解。为进一步方便读者,编辑部利用群发电子邮件方式,向定向的读者(现约3800个邮箱)及时提供当期的学报论文目录。这些信息化措施,扩大了论文的使用范围,提高了所载论文被使用效率,也必然使学校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清华大学学报》的未来发展

90年来,学报取得了不蜚的成绩和良好的声誉。但总体说来,特别是近年来,学报还不能充分反映学校的科研水平,与清华大学的学术地位还不相匹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报发表的论文,原创性稿件数量比例小,其大部分投向SCI刊源期刊。这是绝大部分中国期刊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学报应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加大组稿力度。以优质的服务、较短的发表时滞、深入科研一线协助作者完成领域性综述类和进展性论文;结合国际会议组织优秀稿件;充分发挥学校请进来的专家学者学术潜力,将他们学术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学报上,促进学报影响力不断提高,逐步向国际化期刊迈进,再铸辉煌。

 

 

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2005-10-25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清华大学学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新清华,2005-12-12.)

发布时间: 2015-03-27   点击: 2262